基于GIS技术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支持系统(2)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期杨磊等:基于GIS技术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支持系统 265 1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系统的发展研究
1.1面向规划的数据组织与管理
基于GIS方法的土地利用规划系统是结合城市空间规划模型方法,空间数据引擎(spatialdataengine,ArcSDE),GIS应用方法,软件开发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4】。其允许使用者在可视化的地图上实现和操纵数据,使图形的处理、制图以及分析结果的各种输出与转化成为可能。此外,系统还可以方便的与数据库管理系统连接,实现对属性表及拓扑信息的管理,将传统的数据库信息带人可视化空间。
该系统可以辅助土地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规划修编工作,反映土地利用规划的状况,解决土地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决策依据量化不足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系统的最终成果将为政府部门制定经济计划和政策提供依据。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GIS技术进行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信息系统建设研究工作,提高规划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以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带动规划管理的科学化;以数字化管理代替传统数据管理方式,通过计算机形成多套方案辅助业务决策;实现信息的交换、共享,充分发挥规划在土地管理中的指导作用。,
1.2城市规划数据一体化管理
城市规划的图形数据/属性数据和各种文档资料(各种报表、批件、表单等)在实质上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只有在系统设计时从根本上充分考虑其内部关联并实现一体化管理才能符合城市规划管理的现代化需要,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先进、高效和实用[5】5。现在国内外大多数的GIS软件都已经研发出自己的空间数据引擎(spatialdataengine,SDE),完全能够在大型关系型数据库中实现图形/属性数据一体化存储。将规划数据的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统一管理,充分利用大型关系数据库的优势,拓展数据管理的范围,使系统扩展为不仅能处理结构化数据,而且具有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功能,同时还能将这两种管理功能完全地、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系统。其实质是把各种空间数据的处理方法尽可能地放在数据模型的内部。总之,数据模型应该是面向空间实体的,空间位置只是空间实体众多属性中的一类,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图形/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存储和查询,城市规划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都应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并统一存储,即将复杂庞大的规划数据在统一的系统上处理。
2系统模型设计。
■
根据规划编制的需求,同时由于土地信息数据量庞大,并且要求实现各地区、部门之间土地信息的共享的特点,整个系统采用当前流行的三层结构设计,即功能应用模型、逻辑设计模型和数据模型(包括数据控制层和数据库)。相对应的系统配置分别是数据分析与管理系统、图形编辑查询系统及其他中间件开发应用程序。图1
2.1数据服务模型(数据控制层和SQLServer2000数据库系统)
该模型包括规划工作所需要的地图数据(包括1:500、1:1000、1:2000、1:5000和1:10000等比例尺的基础地图数据和人口、交通、地下管线等专项数据)、城市规划数据(包括总体规划数据、分区规划数据、详细规划数据、规划控制数据、交通规划数据、城市现状调查数据等)、社会经济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社会经济现状数据、人文历史数据等)。
2.2逻辑设计模型
实现在城乡规划的各个阶段为规划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包括对从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到成果出图,从小范围的详细规划到大范围的区域规划,从城市设计到管理,从综合性的总体规划到专业性的专项规划,从项目选址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的支持等。并且为功能界面层的设计奠定一定的基础,从架构的角度实现对各个功能的支持,方便系统的研发,从而开发出效率更高、架构更合理,维护性更强,兼容性更好的系统。该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下一篇:JK.Rowling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