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课vb教案9-10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高中选修课vb教案
高二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第九课时
第一章1.1计算机的解决问题过程
三,设置对象属性
教学课时:
1课时(每课时40分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VB设置对象属性。
技能目标:掌握按自己的需求VB设置对象属性。
德育目标:通过教学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
1. 掌握VB设置对象属性;
教学难点:
1. 按自己的需求VB设置对象属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环境与工具:
多媒体机房+多媒体课件+课堂直观演示+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请几名学生设计简单的窗体界面。
讲新课:
高中选修课vb教案
2.窗体事件
Load事件
在启动应用程序,窗体被装入工作区时,将触发该事件,常用来给某些对象的属性及变量设置初始值。
注意,在Load事件中若要使用Print在窗体上打印输出,必须先将窗体的AutoRedraw属性设置为True,否则打印无效。
Click或DbClick事件
鼠标单击或双击窗体内的某个位置时触发这两个事件。
UnLoad事件
当单击窗体的“关闭”按钮或使用 Unload 语句来卸载窗体时会触发该事件。编程时可以把诸如数据存盘、退出提醒、关闭文件等命令放在这个事件中。
Resize事件
启动窗体或调整窗体的大小时,都会触发该事件。编程时有些控件的位置或大小,需要随整个窗体大小的改变而改变,此时就可以把这些控件的Left,Top,Width,Height属性值放在这个事件中来设置。
3.窗体的方法及其作用
如果把事件看成是用户发出的动作,那么方法就是控件对象本身的动作。因此,窗体的方法也就是窗体所具有的行动动作,窗体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Show:用于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窗体,使指定的窗体在屏幕上可见。
Hide:用于使指定的窗体不显示,但并没从内存中删除该窗体。
Print:用于在窗体上输出文本信息。
Move:用于将窗体移动到一定的坐标位置。
Cls:用于清除程序运行时在窗体上显示的文本或图形。
布置作业:
目的:巩固新课内容。
内容:复习设置对象属性。
评价:按学生的答案来评价。
方法: 下节课预测。
高中选修课vb教案
高二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第十课时
第一章1.1计算机的解决问题过程
四,编写简单的程序代码
教学课时:
1课时(每课时40分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VB编写简单的程序代码。
技能目标:Print语句的使用。
德育目标:通过教学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
1. VB编写简单的程序代码;
教学难点:
1. VB编写程序代码中输入法的使用,正确的输入英文代码。
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环境与工具:
多媒体机房+多媒体课件+课堂直观演示+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回答问题:说说下面的事件的意思。
1.Load事件?
在启动应用程序,窗体被装入工作区时,将触发该事件,常用来给某些对象的属性及变量设置初始值。
注意,在Load事件中若要使用Print在窗体上打印输出,必须先将窗体的AutoRedraw属性设置为True,否则打印无效。
2.Click或DbClick事件?
鼠标单击或双击窗体内的某个位置时触发这两个事件。
讲新课:
1.用Print方法输出
格式:[对象名.]Print [表达式列表]
功能:在对象上输出表达式的值。
说明:
(1)对象名:可以是Form(窗体)、Debug(立即窗口)、Picture(图片框)、Printer(打印机)。省略此项,表示在当前窗体上输出。
例如:
Print "23*2=";23*2 ' 在当前窗体上输出23*2= 46
Picture1.Print "Good " ' 在图片框Picture1上输出Good
Printer.Print "Morning" ' 在打印机上输出Morning
(2)表达式列表:是一个或多个表达式,若为多个表达式,则各表达式之间用“,”或“;”隔开。省略此项,则输出一空行。
用“,”分隔各表达式时,各项在以14个字符位置为单位划分出的区段中输出,每个区段输出一项;用“;”分隔各表达式时,各项按紧凑格式输出。
高中选修课vb教案
如果在语句行末尾有“;”或“,”,则下一个Print输出的内容,将与当前Print输出内容同行;如果在语句行末尾无分隔符,则输出完本语句内容后换行,即在新的一行输出下一个Print的内容。
例如:
Print 1;2;3
Print 4,5,
Print 6
Print 7,8
Print 9,10
输出结果为:
1 2 3
4 5
7 8
9 10
布置作业:
目的:巩固新课内容。
内容:复习设置对象属性。
评价:按学生的答案来评价。
方法: 下节课预测。
6
上一篇:行测数学运算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