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法学专科刑法1近五年试题大全

发布时间:2024-08-3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刑法学(1) 试题

一、选择题

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 AC )。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B.犯罪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D.犯罪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2.按照( B )划分,犯罪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A.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B.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单复

C.犯罪行为对具体社会关系的侵犯次数 D.犯罪对象的多少

3.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C )处罚。 A.从轻 B.减轻 C.从轻或者减轻 D.减轻或者免除

4.犯罪既遂是指( D )。

A.犯罪结果已经发生 B.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 C.犯罪行为已经完成 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5.某乙没有实行某甲教唆的犯罪,对某甲可以( A )。 A.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减轻处罚 C.免除处罚 D.不予处罚

6.某甲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同时应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应为( C )。

A.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B.-年以上八年以下 C.-年以上五年以下 D.与主刑期相等

7.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可以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AD )。

A.没有故意犯罪 B.确有悔改 C.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D.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8.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 B )。 A.五年 B.十年 C.十五年 D.二十年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 、 一、司法解释和 ——(立法解释 学理解释 2012年7月)

10.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 和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1.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 一、刑事违法性和 ___ _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____和 。(作为 不作为)

13.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__ 和 一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构成犯罪 承担刑事责任)

14.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________造成一 ,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超过必要限度 重大损害)

15.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为____以上 以下。(六个月 十五年)

16.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一 和 一为补充的折衷原则。(吸收原则 并科原则)

17.缓刑考验期限从 -之日起计算。(判决确定)

18.追诉期限通常应当从 之日起计算。(犯罪)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9.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

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0.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

罪停止形态。

21.刑罚:是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22.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

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3.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

答: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

到的年龄。我国刑法典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14周岁。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6周岁。

24.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答: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1)主体要件。必须是二人以上。(2)客观要件。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3)主观要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五、案例分析(16分)

25.案情:

于某,男,17岁。2009年9月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2010年10月,于某到某烤鸭店打工,与老板黄某(女,40岁)相好后发生了两性关系,并一直保持到2011年2月初。2月中旬,于某开始与刘某谈恋爱,并向黄某提出分手。黄某不同意,要求于某与自己保持关系,否则就要将此事告诉刘某。3月14日晚8时许,于某在烤鸭店内再次向黄某提出分手。双方发生激烈争执。黄某恼怒无比,从厨房拿来一把菜刀边骂边向于某猛地砍过来,砍伤了于某的胳膊。于某见势不好,顺手操起一把椅子抵挡并将黄某打倒在地。黄某倒地时菜刀脱手但仍然大骂于某,并说要杀死于某。于某便继续用椅子砸打黄某,直至其不再出声才住手。于某发现黄某已死,非常惊慌,遂仓皇逃离现场。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答: (1)于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间接故意犯罪。(2)于某在受到黄某暴力侵害时用椅子抵挡并将其打倒在地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行为,但在黄某倒地、侵害已停止的情况下继续用椅子打击黄某以致其死亡的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造成了重大损害,因而属于防卫过当,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3)于某明知用椅子打击黄某可

能会致其受伤甚至死亡却放任不管,以致造成黄某死亡的结果发生,但纵观全案于某并无希望致黄某重伤或者死亡的故意,故对其防卫过当行为应当以间接故意犯罪论处。(4)于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且不能适用死刑。(5)于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又犯新罪,应当撤销缓刑,在对其新罪作出判决的基础上,将前罪所判刑罚与新罪所判刑罚合并,决定执行的刑罚。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刑法学(1) 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ABD )。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D )。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刑律的行为 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 CD )时,应当负刑事责任。A.盗窃罪 B.敲诈勒索罪 C.放火罪 D.抢劫罪

4.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A )处罚。

A.减轻或者免除 B.免除或者减轻 C.酌情减轻或者免除 D.酌情免除或者减轻

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B )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c.减轻 D.从轻

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A )。

A.想象竞合犯 B.法规竞合 C结合犯 D.吸收犯

7.根据刑法规定,对于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不适用死刑;对于(ABD)也不适用死刑。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 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8.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C )。 A.三个月 &六个月 C.-年 D.二年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刑法就是规定犯罪、-------一和一--- 的法律。(刑事责任 刑罚)

10.根据属人原则,我国的----------和--------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国家工作人员 军人 )

11.享有—-----和---------一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应当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外交特权 豁免权)

12.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划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________和

一。(同类客体 直接客体)

13.精神病人在____或者________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不能辨认 不

能控制)

14.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____与____(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 )

1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具体包括____和 一两个方面。(特殊预防 一般预防 )

16.拘役的期限,为 ---------以上----------- 以下。(一个月 六个月 )

17.对于 ---------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能适用缓刑。(累犯 )

18.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 ---------一之日起计算。(裁定减刑)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9.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0.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

止形态。

21.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22.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

四、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3.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答: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

24.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

答: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死刑。(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无期徒刑。(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

五、案例分析(16分)

25.案情:

胡某,男,58岁,××市××农场退休职工。

胡某退休回家后种了3亩多地的芒果。2010年3月份,芒果开花结果时,胡某担心有人会偷摘果实,便私自在芒果园四周安装了电网,其子回家发现后及时拆除。临近芒果收获季节时,因有人数次潜入芒果园偷摘芒果,胡某极为愤怒,便重新安装了电网并通上了电。 5月9日晚7时许,××农场职工子弟王某饭后出门散步,途经胡某的芒果地旁边时,不慎触到胡某安装的电网,即刻被电击倒地。刚好路过该地的龙某见状,立即大声呼救,并上前拉扯王某,也被电击倒。附近群众闻声赶到现场,切断电源,并将龙某和王某送往医院抢救。王某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龙某半月后痊愈。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罚? 答: (1)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对其行为应当按照(间接)故意犯罪定罪处罚。(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即不希望、不追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结果的发生。(3)胡某明知安装电网后可能致人触电伤亡,但其却置他人安危于不顾而私自安装电网,以致造成一人死亡一人受伤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完全符合故意犯罪的构成特征,应当按故意犯罪定罪处罚。(4)胡某私自安装电网的行为,主观上并非希望致人伤亡,而是对于他人伤亡与否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因而其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而非直接故意。(5)胡某安装电网后并未采取任何防止他人触电的措施,因而其心理态度不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刑法学(1) 试题

一、选择题

1.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种情况属于(B )。

A.司法解释 B.立法解释 C.论理解释 D.文理解释

2.下列情况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AD )。

A.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 B.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

C.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轻

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重

3.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C )。

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B.主行为与次行为 C.作为与不作为 D.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

4.某甲在行车中不小心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某乙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

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D )的犯罪。

A.疏忽大意的过失 B.过于自信的过失 C.直接故意 D.间接故意

5.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 ABD )。 A.时空性 B.自动性 C有效性 D.彻底性

6.数罪并罚时,管制最高不能超过(C )。 A. -年 B.二年 C.三年 D.五年

7.对于被判处( AB )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A.无期徒刑 B.死刑 C.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D.驱逐出境

8.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B )以后,可以假释。 A.五年 &十年 C十五年 D.二十年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有三种,即:对前段的补充、——或者是————。(是前段的例外 对前段的限制)

10.根据属地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犯罪的 --或者.--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行为 结果)

11.-------、-------、------和 -----是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主体 犯罪主观方面)

12.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 -----------。(已满16周岁)

1 3.一----------一的精神病人在--------------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间歇性 精神正常)

14.为了使国家、____、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一---------- 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

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公共利益 财产)

15.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____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____处罚。(免除 减轻)

16.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一---------决定罚金数额。(犯罪情节)

17.犯罪分子被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 -------;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____。(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十年)

18.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经过____年后不再追诉。(15)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9.犯罪:是指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0.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

损害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21.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基于数个同一的犯罪故意,连续多次实施数个性质相同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

22.累犯:是指因犯罪而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于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罪犯。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3.简述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答: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未遂具有如下三个特征:(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里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行为。(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即犯罪未达既遂形态而停止了下来。(3)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24.简述减刑的概念和条件。

答: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减刑,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减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舜J的犯罪分子。这是减刑的对象条件,即刑法对减刑适用范围的限定。(2)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这是减刑的实质条件,也是决定性要件。(3)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这是减刑的限度条件。

五、案例分析(16分)

25.案情:

陈某,男,46岁,某校教师。

吴某,男,18岁,陈某的外甥,无业。

朱某,男,17岁,无业。

陈某因在工作中对校长许某某产生不满,蓄意报复,于是便要家在外地的吴某找个人来干掉许某某,并许诺事成之后给每人3000元钱。2009年6月到9月间,陈某带着吴某、朱某数次观察了许某某的办公室方位和工作环境,确认了许某某,并告诉二人如何接近许某某,还另外给吴某1000元作为往返路费。2009年9月22日下午,吴某与朱某进入许某某的办公室。吴某搂住许某某的颈部,朱某用螺纹钢猛击许某某头部数下,吴某又用螺纹钢猛击许某某头部等处,导致许某某重度颅脑损伤死亡。吴某、朱某从陈某处拿到钱后潜逃。

请运用刑法总论中的相关理论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陈某、吴某、朱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答:(1)陈某、吴某、朱某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 (2)陈某、吴某、朱某经过商议,并采取残忍手段杀害许某某,既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又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完全符合共同犯罪的构成特征,因此构成共同犯罪。(3)陈某在共同犯罪中属于教唆犯。陈某以金钱为诱惑,指使原本无犯罪意图的吴某和朱某将许某某杀害,其行为完全符合教唆犯的特征,因此属于教唆犯。

(4)吴某、朱某直接实施了杀害许某某的行为,同属共同犯罪中的实行犯,且作用相当;陈某虽未直接实施杀人行为,但他不仅教唆他人实施犯罪,而且在整个犯罪中居于指挥地位,对于犯罪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陈某与吴某、朱某居于同等地位,而不属于从犯。(5)陈某教唆不满18周岁的朱某犯罪,应当从重处罚。(6)朱某犯罪时不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且不能适用死刑。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刑法学(1) 试题

一、选择题

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C )。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B.犯罪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D.犯罪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D )。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刑律的行为 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CD )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 B.敲诈勒索罪 C放火罪 D.抢劫罪

4.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A )。

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B.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C.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D.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

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B )处罚。A.从轻或者减轻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C.减轻 D.从轻

6.死刑不适用于(ABD )。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 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7.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C )。 A.三个月 B.六个月C.一年 D.二年

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D )之日起计算。

A.犯罪 B.犯罪行为停止C.犯罪结果发生 D.犯罪行为终了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和——-一的科学。(刑事责任 刑罚)

10.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一和--------一。(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1.享有-------和---------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外交特权 豁免权)

12.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和—。(同类客体 直接客体)

13.精神病人在---或者——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不能辨认 不能控制)

14.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造成--,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超过必要限度 重大损害)

1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括一-------和——-----两个方面。(特殊预防 一般预防)

16.拘役的期限,为一-------- 以上-----—以下。(一个月 六个月)

17.对于构成____的犯罪分子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累犯)9.

18.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之日起计算:(裁定减刑)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9.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0.犯罪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21.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22.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3.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答: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

24.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

答:数罪并罚,是对一行为人所犯数罪合并处罚的制度。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死刑。(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无期徒刑。(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

五、案例分析(16分)

25.案情:

胡某,男,17岁。2009年2月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2009年11月某日晚9时左右,胡某与其朋友陈某喝完酒后在本县城关镇大街上驾车兜风,行至一个夜市小吃区时,撞上了正在马路边行走的张某、王某。张某被撞倒卷入车下,挂在车右前避震器与方向横拉杆上,王某被撞倒在马路边(手在

地上蹭破了皮)。胡某没有停车救人,而是继续向前开。因被撞的张某还在车下,车辆行驶不正常,陈某便对胡某说:“好象那人在车上呢。停车看看吧。”胡某说:“管他呢!”继续驾车逃跑。夜市上的群众见此情景,大喊“车下有人,把车停下”,边喊边往胡某车上扔啤酒瓶、饮料盒,进行阻拦。但胡某仍不停车,反而加大油门快速行驶。车行至县城南郊一加油站前时自行熄火,而张某被拖带长达2000多米,已血肉模糊、面目全非,惨死予车下。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张某的死亡,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答:(1)对于张某的死亡而言,胡某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其行为构成(间接)故意犯罪。(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即不希望、不追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结果的发生。(3)胡某交通肇事撞倒张某后,不仅不停车救人,反而加速逃跑,并且在陈某提醒、路人阻拦的情况下,明知车下有人,继续行驶可能会致人重伤甚至死亡,但他却无动于衷,对张某的死活放任不管,驾车猛跑,以致张某被拖带至死,其心理态度完全符合间接故意的特征,故其行为已由过失犯罪转变为间接故意犯罪。(4)胡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罪,应当撤销缓刑,在对其新罪作出判决的基础上,将原判刑罚与新罪所判刑罚合并,决定执行的刑罚。(5)胡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6)胡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不能适用死刑。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刑法学(1)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 学理解释)

2.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 。(从旧兼从轻原则)

3.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________及其____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

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社会危害性 程度)

4.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 和 ----一。(作为 不作为)

5.犯罪主体就是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和------(自然人 ,单位)

6.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与-------——(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

7.刑罚,是指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依法对----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国家审判机关 犯罪人)

8.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一----一决定罚金数额。(犯罪情节)

9.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一------和正在-----一,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属于

特别自首,亦称准自首。(被告人 服刑的罪犯)

10.对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判处无期徒刑的,

不能少于____。(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十年)

二、选择题

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ABD )。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2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B )。

A. -般客体 B.同类客体 C.直接客体 D.复杂客体

3.犯罪目的只存在于(B )犯罪中。 A.故意 B.直接故意 C.间接故意 D.既遂

4.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D )。

A.意外事件 B.过失犯罪 C.直接故意犯罪 D.间接故意犯罪

5.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CD )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 B.敲诈勒索罪 C.放火罪 D.抢劫罪

6.管制的执行机关是(C )。 A.人民法院 B.司法行政机关 C.公安机关 D.人民检察院

7.死刑不适用于( ABD )。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 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8.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B )。 A.五年 B.十年 C.十五年 D.二十年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

停止形态。

2.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3.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与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属于资格刑。

4.数罪并罚:是指人民法院对一行为人在法定时间界限内所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并罚原则及刑期计算方法

决定其应执行的刑罚的制度。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答: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1)起因条件:不法侵害已经产生与存在。(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3)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4)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简述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

答;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是:(1)在通常情况下,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2)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3)在时效中断的情况下,前罪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4)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五、案例分析(16分)

案情:

徐某某,男,1992年10月21日出生,某校初三学生。

徐某某是家中的独生子,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逃学旷课,甚至与校外一些“混混”建立了关系。2008年9月17日晚上,徐某某在街上闲逛时发现赵某(女,13岁)一人在家学习,便从赵某家窗口跳了进去,要赵某拿点钱给他。赵某说没钱。徐某某抬手就打了赵某两个嘴巴,并说“你老老实实待着,不许喊不许跑!”随后便在赵某家中翻箱倒柜,结果只搜到160元钱。这时,徐某某听见外面有说话声传来,便立即从窗口跳出逃跑。赵某随即大喊抓贼。正好经过此地的王某夫妇听见喊声,便追赶过去,将徐某某抓住并送至派出所。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对徐某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只答处理原则)?

答:1.徐某某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本案中,徐某某以暴力手段劫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显然构成犯罪,且徐某某时已年满15周岁,已达到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因而,徐某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4.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因此,在对徐某某进行处罚时,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且不能适用死刑(包括死缓)。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刑法学(1)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刑法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二是--。(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 强制性最为严厉)

2.我国的-----------和---------------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国家工作人员 军人)

3.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____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属于犯罪的间接故意。(可能 放任)

4.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和------- 判处刑罚。(主管人员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5.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____处罚。(免除)

6.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本罪),而--或---又触犯其他罪名(他罪)的犯罪形态。(方法行为 结果行为)

7.无期徒刑是指剥夺犯罪分子的终身自由,强制其--------并接受------ 的刑罚方法。(参加劳动 教育改造)

8.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原则和-----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吸收 并科)

9.缓刑考验期限应从----------之日起计算。(判决确定)

10.假释的对象是被判处---------、------------的犯罪分子。(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二、选择题

1.下列情况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AD )。

A.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 B.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

C.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轻

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重

2.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只有(A }才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

A.危害行为 B.危害结果 C.犯罪的时间、地点 D.犯罪的方法

3.下列人员中,实施危害行为造成危害结果而不负刑事责任的有( D )。

A.聋哑人和盲人 B.精神正常时的间歇性的精神病人

C.生理醉酒的人 D.故意伤害他人致人轻伤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4.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 C )处罚。A.从轻 B.减轻 C.从轻或者减轻 D.减轻或者免除

5.某甲在行车中不小心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某乙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B )的犯罪。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6.犯罪既遂的类型有(ABCD )。A.行为犯 B.危险犯C.结果犯 D.举动犯

7.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BD )。

A.确有悔改 B.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C.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D.没有故意犯罪

8.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的犯罪,经过20年后仍须追诉的,应当(A )。

A.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B.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 C.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D.由最高人民法院决定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犯罪:是指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3.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

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4.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所谓犯罪的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 构成犯罪的不作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简述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

答;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是:(1)时空性。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必须是在犯罪处于运动过程中而尚未形成任何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放弃犯罪。(2)自动性。即行为人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3)彻底性。指行为人彻底放弃了原来的犯罪。(4)有效性。指行为人必须有效地防止他已实施的犯罪之法定犯罪结果的发生,使犯罪未达既遂状态而停止下来。

五、案例分析(16分)

案情:

陈某,男,46岁,某校教师。吴某(陈某的外甥),男,25岁,无业。朱某(吴某的朋友),男,

20岁,无业。

陈某因为在工作中对校长许某某产生不满,蓄意报复,于是便要家在外地的吴某找个人来干掉许某某,并许诺事成之后给每人5000元钱。2008年6月到9月,陈某带着吴某数次查看了许某某的办公室方位和工作环境,确认了许某某,并告诉吴某如何接近许某某,还在“酬金”之外另外给吴某1000元作为往返路费。2008年9月22日下午,吴某与朱某来到许某某的办公室外,吴某让朱某留在门口望风,自己则进入许某某的办公室。许某某以为吴某是有事相找,正准备站起身接待时,吴某便拿出藏在身后的螺纹钢段猛击许某某头部数下,导致许某某重度颅脑损伤死亡。随后,吴某、朱某从陈某处拿到钱后潜逃。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对陈某、吴某、朱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只答处理原则)?

答:1.陈某、吴某、朱某的行为属于共同犯罪。2.陈某在共同犯罪中属于教唆犯。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犯罪分子。陈某为达到杀害许某某的目的,以金钱为诱惑,指使原本无犯罪意图的吴某和朱某将许某某杀害,其行为完全符合教唆犯的特征,因此属于教唆犯。3.陈某和吴某在共同犯罪中均属于主犯。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陈某虽未直接实施杀人行为,但他不仅教唆他人实施犯罪,而且在整个犯罪中居于指挥地位,对于犯罪的发生起着主要作用,因此,陈某属于主,犯。吴某直接实施杀人行为,致使被害人死亡,在共同犯罪中起了主要作用,因此也属于主犯。4.朱某属于共同犯罪中的从犯。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朱某在参与犯罪过程中未直接实行犯罪行为,只是帮助吴某望风,。因此属于从犯。5.对于陈某和吴某,应当按照本案全部犯罪处罚。对于朱某,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刑法学(1)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司法解释和----(立法解释 学理解释)

2.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3.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 ------- 、刑事违法性和------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4.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 和----------- 。(作为 不作为)

5.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和——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构成犯罪 承担刑事责任)

6.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 --------造成-------,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超过必要限度 重大损害)

7.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为—-—以上—-—以下。(六个月 十五年)

8.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和----为补充的折衷原则。(吸收原则 并科原则)

9.缓刑考验期限从--------之日起计算。(判决确定)

10.追诉期限通常应当从——之日起计算。(犯罪)

二、选择题

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C )。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B.犯罪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D.犯罪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2.按照( B )划分,犯罪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A.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B.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单复

C.犯罪行为对具体社会关系的侵犯次数D.犯罪对象的多少

3.已满14周岁不满l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C )处罚。 A.从轻 B.减轻 C.从轻或者减轻 D.减轻或者免除

4.犯罪既遂是指(D )。

A.犯罪结果已经发生 B.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 C.犯罪行为已经完成 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5.某乙没有实行某甲教唆的犯罪,对某甲可以(A )。A.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减轻处罚 C.免除处罚 D.不予处罚

6.某甲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同时应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其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应为( C )o

A.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B.一年以上八年以下 C.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D.与主刑期相等

7.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可以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 AD )。

A.没有故意犯罪 B.确有悔改C.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D.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8.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B )。

A.五年 B.十年 C.十五年 D.二十年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

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

停止形态。

3.刑罚:是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4·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

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

答: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我国刑法典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l4周岁。(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4周岁不满l6周岁。(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6周岁。

2.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答;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4分)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1)主体要件。必须是二人以上。

(2)客观要件。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3)主观要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五、案例分析(16分)

案情:

于某,男,17岁。2006年9月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2007年10月,于某到某烤鸭店打工,与老板黄某(女,40岁)相好后发生了两性关系,并一直保持到2008年4月初。4月电旬,于某开始与刘某谈恋爱,并向黄某提出分手。黄某不同意,要求于某与自己保持关系,否则就要将此事告诉刘某。5月14 E1晚8时许,于某在烤鸭店内再次向黄某提出分手。双方发生激烈争执。黄某恼怒无比,从厨房拿来一把菜刀边骂边向于某猛地砍过来,砍伤了于某的胳膊。于某见势不好,顺手操起一把椅子抵挡并将黄某打倒在地。黄某倒地时菜刀脱手但仍然大骂于某,并说要杀死于某。于某便继续用椅子砸打黄某,直至其不再出声才住手。于某发现黄某已死,非常惊慌,遂仓皇逃离现场。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答: 1.于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间接故意犯罪。2·于某在受到黄某暴力侵害时用椅子抵挡并将其打倒在地的行

为属于正当防卫行为,但在黄某倒地侵害已停止的情况下继续用椅子打击黄某以致其死亡的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因而属于防卫过当,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3·于某明知用椅子打击黄某可能会致其受伤甚至死亡却放任不管,以致造成黄某死亡的结果发生,但纵观全案于某并无希望致黄某重伤或者死亡的故意,故对其防卫过当行为应当以间接故意犯罪论处。4·于某犯罪时未满l8周岁,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且不能适用死刑。5·于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又犯新罪,应当撤销缓刑,在对其新罪作出判决的基础上,将前罪所判刑罚与新罪所判刑罚合并,决定执行的刑罚。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刑法学(1)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根据解释的方法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和—--—。(文理解释 论理解释)

2.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和 -------相适应。(所犯罪行 承担的刑事责任)

3.我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原则和—--—原则中的合理因素。(保护 普遍) .

4.刑法上所说的因果关系是指—---—与—---—之间的因果关系。(危害行为 危害结果)

5.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判处刑罚。(罚金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6.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与---------。(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7.为了犯罪,—---—、——---的,是犯罪预备。(准备工具 制造条件)

8.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本罪),而——---或——-又触犯其他罪名(他罪)的犯罪形态。(方法行为 结果行为)

9.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 )

10.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不得少于——。(一年)

二、选择题

1·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ABD )。 A·对前段的补充 B.对前段的限制 C·对前段的强调D.是前段的例外 2·按照( C )划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i

A.犯罪行为的多少 B.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

C·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D·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

3.盲人犯罪后可以(B )。 A·不负刑事责任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减轻处罚 4·某甲故意用言语和行动挑逗某乙,诱使其对自己进行不法侵害,然后对某乙实行“防卫”而造成某乙损害的行为,刑法理论上称为(D )。 A·提前防卫 B.事后防卫 C·防卫过当D.防卫挑拨

5·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A )全部罪行处罚。

A·集团所犯的 B.他组织、领导的 C-他参与的D.他指挥的

6·对于被判处( AB)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A·无期徒刑 B.死刑 C·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D.驱逐出境 7·吴某因犯故意伤害罪、侵占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3年、罚金l万元。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取(C )。 A·吸收原则 B.限制加重原则和并科原则 C·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D.吸收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 , 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D )之日起计算。

A·犯罪 B.犯罪行为停止 C·犯罪结果发生D.犯罪行为终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

的年龄。

2·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

种结果的。

3·特别自首:亦称准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

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4.时效中断:是指在追诉期限内,因犯罪分子又犯新罪而使前罪所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的制度。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所谓犯罪的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构成犯罪的不作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简述适用假释应遵守的条件。

答: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适用假释,必须遵守下列条件:(1)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假释的对象条件,即对假释适用范围的限定。(2)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这是假释的限制条仟,也是前提条件。(3)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这是假释的实质条件,也是关键性条件。(4)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者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l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这是假森的排除性条件,即假释对象条件的例外。

五、案例分析(16分)

桑情:

王某,男,25岁。

王某于2007年在江某开办的厂子里找了份临时工作。2008年3月中旬,江某以王某偷

拿单位东西为由开除了王某,并拒绝给其发放l至3月份的工资。王某不服,但几次与江某交涉均不欢而散。4月13日,王某再次找江某商谈,双方发生激烈争执,人高马大的江某还打了王某一拳。感觉吃了亏的王某遂起意报复。4月14日中

午,王某提着一桶汽油出现在江某家门前。江某开门发现是王某,便问王某有什么事,王某说:“还是工资的事儿,今天你得给我个满意的答复,不然没你好果子吃!”王某一边说一边晃了晃手中的汽油桶。江某一闻到汽油味,马上返身进屋并锁上门,然后打电话给保安员。王某则在门外高声叫骂并将汽油泼在江某的门口。保安员赶到时,正好听见王某说“你再不出来,我就烧死你!”保安员立即将王某扑倒在地,并从其衣袋中搜出一只打火机。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王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对于王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

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答:1.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2.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3.本案中,王某出于报复心理,为实施犯罪而事先准备好汽油并且带到现场泼洒在地,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即被保安员扑倒制服而未能着手实施放火的实行行为,因此,其行为符合刑法关于犯罪预备的规定,属于犯罪预备而非犯罪未遂。4.根据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孝免除处罚。因此,对于王某的行为,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刑法学(1)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根据解释的方法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 和 ------- 。(文理解释 论理解释)

2.我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 原则和-----原

则中的合理因素。(属地 属人 保护 普遍)

3.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是指——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处罚的行为。(严重危害 刑罚)

4.刑法上所说的因果关系是指——与——之间的因果关系。(危害行为 危害结果)

5.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周岁--------- 周岁。(已满14 不满l6)

6.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与---- (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7.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处罚。教唆----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 不满18)

8.管制的期限为------以上------以下。(三个月 二年)

9.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 。(一年)

10.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不得少于-------- 。(一年)

二、选择题

1.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ABD )。A.对前段的补充 B.对前段的限制C.对前段的强调 D.是前段的例外

2.按照(C )划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A.犯罪行为的多少 B.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

C.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D.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

电大法学专科刑法1近五年试题大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