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综合能力测试(fu详细解答)文档
发布时间:2024-08-30
发布时间:2024-08-30
《生物与环境》综合能力测试题
(江西省泰和县第二中学343700)
一、选择题(25×2/)
1.在一个高产的人工鱼塘中同时存在着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 ,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 、c、d ,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a = b + c + d
B . a = b + c
C . a > b + c + d
D . a < b + c + d
1.D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的是源源不断地向外界输出“鱼”,`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远远不够供应鱼的能量要求的,所以必须源源不断添加鱼的“饵料”。2.当一只青蛙吃掉一只小害虫,它获得了这只兔的()A.仅是大部分能量 B.仅大部分物质
C.大部分物质和能量 D.少部分物质和能量
2.C 此题易误选D。“能量传递率一般为10%~20%”指的是一条食物链上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而不是下一级某一生物获得上一级某一生物能量要遵循“10%~20%”,两者并不矛盾。从青蛙角度分析,这只青蛙还是获得了这只害虫的大部分肉即大部分物质和能量。所以正确答案为C。
3.假定有两种植物共同生长在一个盆中,当两种植物被分开种植时,一个死掉了,另一种生长要好得多。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互利互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3.B 首先排除捕食。然后根据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应该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分开后至少一方不能正常生活。竞争的两种生物分开后,都应该生活得更好。从题中知,分开后,一种死亡,一种生长得好得多,所以只能是寄生。
4.在装有一定量培养液的培养皿中放入N1个草履虫,然后每天统计一次草履虫的数量,得到了如右图中曲线D所示的结果。若在同样的实验条件
下,放入N2个草履虫,则应得到下图中哪一曲线所示
的结果()
4.C 无论开始时种群有多大,最后的种群数量都维持
在环境最大的容纳量,即D曲线k值。
5.海洋植物和高山植物均有分层现象,而沙漠地区动
植物种类稀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依次是()
A.光照、温度、水 B.温度、光照、水 C.水、光照、温度 D.光照、水、温度
5 A 高山植物分层与温度有关
6.右图中能正确反映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鱼的密度上升时,每条鱼寻找食物时的能量消耗的变化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6.D 鱼的密度上升时,食物缺乏,种内或种间斗争必加剧,鱼
A B
C
D N1
N2
寻找食物时的能量消耗必然增加。
7.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种群中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增大
D.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7. C 种群中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属于稳定型, 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变化不大.
8.某同学做了一个生态系统功能的实验:在一只透明的金鱼缸内装上适量的河水,水里养2-3条小鱼,放一些水藻,然后把缸口密封起来与外界隔绝,并放在光亮处。这样缸内的鱼和水藻就能较长时间内保持着成活的状态。下列对这个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成分齐全
B.营养结构较合理
C.有充足的能量来源
D.有充足的物质来源
8. D 小生态瓶中成分齐全,营养结构较合理, 有充足的能量来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可以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达到一定时间内的稳态。所以能量必须外界提供,物质不需要再提供,且小生态瓶必须密封的。
9.下列古诗中从生物学角度看,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9.B A反映鲤鱼与氧气的关系,B反映草与豆的竞争关系,C反映红杏的向光性,D反映山寺桃花与温度的关系。
10.某片竹林中的竹子长势整齐,没有明显的高株和矮株,因此说明这具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是()
A.没有分层现象
B.有分层现象
C.只有竹子一个层次
D.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无分层现象
10.B 题干中将竹林看成一个群落,那么各种植物在空间配置上就一定有分层现象。在一个竹林中,竹子占上层,以下依次为灌木层、草丛层和地被层。而动物在垂直结构上也有分层现象。
11.有关右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图中只有二条食物链②细菌与狐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③细菌占有第2、3、4、5营养级
④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草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③④
11.B 细菌是分解者,不是消费者。不参与食物链的形成。
12.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关系复杂,其中主要的是()
A.共生关系 B.共栖关系 C.竞争关系 D.食物关系
12.D 由食物关系构成食物链、食物网。
13.有两个重要因素(参数)决定着动物种群的增长。哪两个? ()
A.出生率和食物供应
B.死亡率和迁移率
C.死亡率和种群占据的地域面积
D.出生率和死亡率
13.D 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四个参数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迁入率是定种群增长的变量,死亡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下降的变量。迁入和迁出不是最本质的,只有出生率和死亡才是决定种群增长的最重要参数。食物供应和领域大小不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它们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起作用。
14.生物群落中食物元素的循环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A.食物元素从生物体到大气的转移
B.多数食物元素经由动物进入食物网
C.在食物元素贮存较多的地方生物种群的密度将会增加
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受着某些食物元素短缺的限制
14.D。A不对,因为食物元素从生物体到大气的转移就是食物元素循环过程的一部分。如生物通过呼吸把CO2排入到大气中,这些CO2又会被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糖,重新进入食物链,再通过呼吸过程分解CO2,重新进入大气。B不对,因为食物元素通过动物进入食物网的过程也是食物元素循环的一部分。C不对,因为在食物元素贮存丰富的地方种群密度的增加实际上就是食物元素大量进入生物体的循环过程。
15.一个学生估算一块木头下面鼠妇的种群数量。她捉了40只鼠妇,将它们标记后放回,并与该种群中的其他个体混合在一起。20h后,她又捉了40只鼠妇,在新捉的鼠妇中,只有16只是有标记的。假定在20h内,鼠妇无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则鼠妇的种群数量为()
A.60只
B.100只
C.80只
D.无法确定
15.B 该题考查标志重捕法,设种数数目为N,则有:40/N=16/40,N=(40×40)/16=100。16.当人类首次饲养狗时,狗的种类较少。今天,已经有许多狗的变种如德国牧羊犬等。狗多样性地增加与哪一项关系最密切()A.选择的体细胞克隆B.选择性生殖
C.有丝分裂D.环境影响遗传性状
16.B 今天存在许多狗的变种. 这种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来自人工选择下的基因重组.
17.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2kg要吃10kg小鸟;小鸟增重0.25kg要吃2kg昆虫;而昆虫增重100kg要吃1000kg绿色植物。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百分率为()
A.0.05%
B.0.5%
C.0.25%
D.0.025%
17.C 鹰每增重1kg要消耗植物=5×8×10=400,所以利用率=1/400=0.25%
18.同在热带地区,但是却可能形成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等不同的生物群落,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素为()
A .阳光 B. 温度 C. 水分 D. 空气
18.C同在热带地区,出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海洋性气候和内陆性气候反差较大,因而年降雨量也有所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群落的不同,起决定性的因素为水分,答案为C,有时可能误选B。
19.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
A.通过兔子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D.流入到狐体内
19. B 兔子的粪便是未同化的食物残渣(即没有被消化吸收的,实际含有兔子的前一级同化的能量),所以兔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不包括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一部分。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0千焦。故正确答案为A。
20.我国的宁夏境内15年前还有许多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到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或芳草碧连天的景象。但是,由于近10年来宁夏人口过快的增长和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人们不是过度放牧,就是垦荒种地,结果使宁夏的许多牧场、草原、特草退化、土地荒漠,不仅牛没了,羊少了,就连土壤中的蚯蚓、昆虫都几乎见不到了。这一现象明显地告诉我们(C)
A.蚯蚓仅能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B.岩石圈是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C.土壤圈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D.蚯蚓和昆虫的活动影响土壤的结构
20.C 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的上部)组成的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其中土壤圈(岩石圈的上部)是草原上所有动植物赖与生存的主要环境,人类的活动一旦破坏土壤圈的稳态,那么人类和土壤圈就不能和谐共处。
21.右图中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a和c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
C.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b的含量增加将减缓温室效应
21.C a、b、c、d分别表示生产者、非生物成分CO2、消费者、分解者。其中分解者
可以是原核生物(如腐生细菌)、也可以是真核生物(如蘑菇、蚯蚓)。
22.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
是()
A.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小
C.假设这是一个鼠的种群,可通过降低K值来减少鼠害
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
产量
22.D根据逻辑斯谛方程,当种群密度处于S型增长曲线的拐点K/2时,种群增长量最大。当鱼种群达到K/2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故D错误。
23. 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动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23. C C曲线表示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开始下降,后来又恢复到一个动态平衡,说明此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强,即抵抗力稳定性最高。24.地球上的生物圈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球上所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
B.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
D.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形成的特殊的圈层,是生物的总和
24.D 生物圈地球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不仅仅是生物的总和。
25.下列关于生物圈硫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化石燃料的燃烧与火山爆发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大气中SO2的主要来源
B.绿色植物能吸收大气中SO2与土壤中的SO 2
4
C.在生物群落中硫元素以糖类等有机物形式传递的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所产生的SO2排放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25. C 在生物群落中硫元素以含有硫元素的机物形式传递的,一定不是糖类化合物。
二、简答题(50分)
26.(10分)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硫循环和碳循环及其相互关系的简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⑴如果图示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图中标号___________所代表的内容能体现出这个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
⑵如果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增重2kg,至少需要生产者提供________kg。
⑶若要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般可采用的
措施为______________。
⑷在硫循环中,除图中所示过程外,大气中二氧化硫的
来源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
⑸碳和硫在生物群落中流动形式依次为
_______________。
⑹若短时间内大气中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迅速增加,会
造成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⑴④⑵50 ⑶增加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⑷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
⑸有机物、有机物。
⑹温室效应、酸雨。
27.(10分)下面是关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问题探索。
⑴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从分子水平分析,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从进化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⑶研究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多样性与兔捕食强度的关系时,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A.单峰出现B.正相关
C.反相关D.双峰出现
⑷研究鸟类多样性与植物物种多样
性和取食高度多样性的关系如下
图,(取食高度多样性是对植物垂直
分布中分层和均匀性的测度。层次
多。各层次具更茂密的枝叶表示取
食高度多样性高。)
分析图一、二可得出哪些结论:
①图一__________;②图二_________;③图一、二比较_______________。
27.(10分)⑴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⑵蛋白质多样性遗传物质多样性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⑶A.⑷①鸟类物种多样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成正相关③鸟类物种多样性与取食高度多样性成正相关③鸟类多样性与取食高度多样性相关程度比鸟类多样性与植物物种的多样性相关程度更高
28.(14分)为了合理利用水域资源,今年暑期,某大学调查小组对一个开放性水库生态系统
的能力。
(2)浮游藻类所需的矿质营养可来自水库淤泥中的细苗、真菌等生物的. (3)右图是水库的生物类群关系,该水库生态系统食物链有条.
鱼类与贝类关系应该是。
(4)该水库对游人开放一段时间后,检侧发现水体逐渐变绿、发臭,从生物
因素分析,库水变绿、发臭的原因是。为确定污染源
是否来自游人,应检测处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量。
(5)有人提出大量引种水花生来抑制“变绿”现象。你认为这样做会引起哪些不良后果? .
28.[答案]( 1)自动调节(或自净)( 2 )分解作用(3) 6 捕食、竞争
(4)藻类疯长,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入水口
(5)水花生疯长,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它对于整个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也是一个水体能够自我净化的原因。微生物能通过呼吸作用把水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去而被生产者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人外来物种,不能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相反会对本地区的原有物种造成威胁。
29.(8分)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1)某地一个化工厂把产酸的化学物质排放到空气里,工厂东面有一个湖,湖底岩层是石灰石的。湖水的pH已从原有的6.8降低到5.7。湖中原有的鱼是河鲈和鲑鱼,渔民抱怨说,自从工厂开办以来,鱼资源已大大减少了。为此,该化工厂的技术员们做了一个实验,证明工厂排放的化学物质对鱼资源的减少没有关系。技术员在一只大容器里盛放湖水,维持pH在5.7。从湖里找来几条大鱼放在该容器里,喂以蛋白质饲料。在这样的条件下,鱼兴旺成长。该实验不严密。请指出对河鲈和鲑鱼有影响的哪些因素是该实验所没有测出的。(至少要写出二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个学生分别在相同的花盆里放入来自于同一处的土壤,植入相同幼苗,其目的在于通过控制外部条件发现环境对幼苗生长的影响。获得资料如下:
写出4种可能的环境条件可以使幼苗在第30天出现如上不同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1)①酸物质对河鲈和鲑鱼的食物数量多少的影响无法测出;
②酸物质对河鲈和鲑鱼的鱼卵和幼鱼的影响无法测出
(2)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水分、O2
30.(8分)大气污染物可普遍引起植物中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并认为这是植物受环境胁迫的一种生理反应和细胞结构及功能受损的表现。酸雨胁迫对植物脯氨酸的变化机危害的关系如何呢?某小组在老师的协助下,制定了课题研究的初步计划并进行下述实验过程。一、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的供试植物为种萼木科的伯乐树、苏大科的翅荚木、楝科的香椿、蝶形花科的刺槐。种子首先进行消毒与育苗,当苗木生长到一定高度后,选取生长好和长势相近的苗木移至适宜的培养钵或木箱中栽培,按常规盆栽方法管理,经20天左右的缓苗期,分别用pH=5、pH=3、pH=2的硫酸型人工模拟酸雨进行喷洒处理,每三天喷洒1次,每次以喷湿为准,每次喷洒量约为500ml,重复7—9次。每次喷洒前观察和调查植株生长和受害情况,并分别收集和统计落叶,对脯氨酸含量进行测定。
二、试验结果
1、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变化,随酸雨pH下降而递增,酸雨pH越低,脯氨酸增加的幅度越大。当pH为2时,伯乐树、翅荚木、香椿、刺槐的增加幅度分别为131.4%、126.1%、124.5%和99.1%。
2、根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与叶相反,随酸雨pH下降而递减,当pH为2时,其减少幅度在3%—8%之间。
三、分析并回答:
1、该实验为________性实验(探索性或验证性)(2分)
2、从实验结果看该实验方法中还应增设何种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得出叶中脯氨酸含量的变化与危害的关系,实验中还应增加叶的危害程度这一指标,叶的危害程度可以用____________作为指标。
4、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
(1)叶片脯氨酸随雨pH下降而递减,根系则相反,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中脯氨酸增幅的比例不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解析]本验是对环境问题的危害的探究;以酸雨为研究对象应设置pH=7左右的水作对照组,由于酸雨主要危害叶片,可利用脱落叶率或叶颜色变化作指标,由题干可知不同植物同一器官对酸雨反应不同,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酸雨反应也不同。
[答案]1、探究2、以酸雨为研究对象应设置pH=7左右的水作对照组
3、落叶率或叶颜色变化
4、(1)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酸雨反应不同
(2)不同植物同一器官对酸雨反应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