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4-08-30
发布时间:2024-08-30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于19世纪30年代所提出的,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1]、《中国科学技术史》[2]序言和第一章中分别以三种不同的方式提出了问题。
总结一下,此一难题包含两个问题,既: (1)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之间,在把人类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 (2)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3]
从三十多年来海内外学者关于“李约瑟难题”的一系列不同答案来看,其路径主要有四条,一是沿着李约瑟博士的思路走,正面解答;二是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修正,然后解答;三是从中西方科学的本质不同出发解答;四是否定“李约瑟难题”,宣称其为“伪问题”,不论何种方式解答,都不可能找到一个简单明确的答案。[4]
对于“李约瑟难题”我认为应该摒弃偏执极端的观点,辩证解读,既要看到它提出的合理性又要看到狭隘性。客观公正的研究历史,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探索我国科技发展的规律,从而促进当前我国科技发展。这才是研究“李约瑟难题”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李约瑟难题”的合理性:
1、“李约瑟难题”本身就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李约瑟难题”包括的这两个问题具有内在逻辑联系,不能随意分割。
2、“李约瑟难题”的提出是建立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之上,肯定了中国古代自然知识体系的科学性长期以来,在西方人的观念中科学技术的舞台上一直都只上演着欧洲文明的独角戏,直到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书的出版,西方人在科技领域唯我独尊的观点才有了缺口。
“李约瑟难题”的狭隘性[5]:
1、“李约瑟难题”中对中国科技成就的肯定是有条件的,中世纪时,西方是“黑暗的中世纪”,人类文明是“西方不亮东方亮”,当时东方文明压倒性的优势使他自然地肯定了中国文明的先进性;但是当西方文明发展起来后,他又认为西方文明足以照亮全世界,别的民族的文明与之相比都黯然失色。
2、“李约瑟难题”忽略了中国当时的国情——封建的小农经济,正因为如此,它比较忽略物理学、化学方面的研究而同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是以总结、记述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注重调查研究、注重科学实践活动为特征的,这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一大优点,与同时期沉溺于玄想空谈之中的欧洲经院哲学相比,实在是巨大的进步。
我认为:“李约瑟难题”是否存在缺陷?中国古代的辉煌成就能否称之为“科学”?这些问题并不十分重要,因为“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创立是一个事实,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研究清楚为什么中国始终未能创立出“近代科学”的原因,这才是“李约瑟难题”中最关键的、也是对中国以至世界未来发展最为有益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
1、封建礼教阻碍和封建专制制度
封建社会后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变本加厉,这样,当16世纪后在技术向科学飞跃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的哲学思想及正确的思维方式作指导时,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不但没有担当此任,反而让其延伸出来的“封建礼教”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女子的“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这种极端的“封建礼教”封杀了中国人民的思维发展,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逐渐走向“积贫积弱”状态。
在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上也重视“守成”和“齐一”,追求一种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否认科学探索的独立价值和主体意识.这种大一统式的思想抑制了人们思维的个性化,扼杀了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批判精神,逐步形成了一种内向的、稳定的、隔绝的文化机制,拒斥外来的信息和刺激,束缚人民的自由思考,阻止科学思想的双向反馈,窒息新思想的萌发。长期的思想压抑使得我们中国人思维习惯于求稳、保守,小心谨慎,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而这正是科学发现的大忌。
与中国排斥科学文化相反,在西方,特别是经过近400年来的自然科学发展,凝练了优良的科学文化。它推崇的是探索、冒险、创新的精神,尊重个人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科学探索,重视理性思维,着眼于自然界内部的相互关系,鼓励竞争奋进.这就为科学发现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较好的思想文化背景。
2、在科技领域轻视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在科技领域十分轻视理论研究,由于缺乏理性意识,缺乏理论创新,经验的发展失去远大目标,只能停留在技艺的浅层次方面,但正因为没有科学理论的深厚基础,技术之流后来便慢慢枯竭了。我们很难从中找出完整的学术体系和重大的科学理论。从中国科学技术史看,中国古代科学的形态是实用科学:地质学是为了战争、生产、生活;医学是为了治病;生物学是为了记述农业、畜牧业的经验 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实用技术往往只是实践经验的积累,对自然界的理解是一种猜测,不仅缺乏理论分析,而且缺乏定量考察。虽然我国历史上炼丹术十分普遍,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化学科学,更没有向化学元素周期律迈进的迹象。
中国早在唐代就发明了火药,但对其认识仅停留在经验整体之上,古人往往只注重其功能,而很少有人去思考它的构成要素及其性质。而西欧人接受了中国人的火药之后,通过分析其构成要素及其物理、化学性质,演绎出近代科学——化学、物理学、弹道学、机器制造工艺等。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在中国只是一种实用技术而已,但指南针传入欧洲后,欧洲人却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磁与电联系在一起,发明了发电机,并取得了物理学理论上的巨大突破。
3、教育的没落
教育是造就各级各类科技人才的基础.事实表明,科技人才的产生基本上形成于学校教育阶段.美国学者哈里特·朱克曼在1977年出版的 《科学界的精英》中写道:1901-1972年间,美国12所著名大学拥有74位美国诺贝尔奖得主中的63位.更多的科技人才是由学校的名师教诲、学术气氛、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验设施、图书资料、课外活动等方方面面造就成才的。
中国具有辉煌的古代教育,但正如本书第三章中所述的那样,到了明清时代,由于政治等诸多原因,迫使教育开始走下坡路.清代的学校有名无实,形同虚设,就连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也取消了“坐监”制度。
明清教育的没落大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降低了自然科学技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自然科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反而被完全排除在教育内容之外.这样就严重地阻碍了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壮大,从而致使近代的中国始终未能形成一支强大的科学技术知识分子队伍,使近代中国科技远远地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
探讨“李约瑟难题”,不论是繁荣学术研究还是促进当前我国科技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李约瑟难题”为契机,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索中国科技发展辉煌和衰落的原因,积极探索科技发展的规律,为当前我国的科技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克服现在仍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因素,避免我国走入“李约瑟难题二”的时代。文化是多元的,科学(体系)也是多元的,我们发展科技既要看到它的普遍性又要看到特殊性,不能只一味的拿西方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既要学习西方的现代高科技又要继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科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深厚的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高科技[6,7]。
参 考 文 献
[1] 李约瑟. 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 [J]. 自然杂志(上海),(13卷)1990,(12):818—819.
[2]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M]. 科学出版社, 1990.
[3] 桂质亮. 李约瑟难题究竟问什么 [J].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7,(6):58-60.
[4] 王汝发. “李约瑟难题”的哲学反思 [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3,13(3):1-4.
[5] 王汝发. 再论“李约瑟难题” [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9(5):96-99
[6] 张峰. 李约瑟难题的现代启示 [J]. 科技管理研究, 2007,(1).
[7] 疏志芳,汪志国. 近十年来“李约瑟难题”研究综述 [J]. 池州师专学报,
2005,19(2):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