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课后答案
时间:2025-04-02
时间:2025-04-02
周德庆 微生物课后答案
周德庆《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
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②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
亚病毒.
2.人类迟至19 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哪些重大障
碍?
答:①显微镜的发明,②灭菌技术的运用,③纯种分离技术,④培养技
术。
3.简述微生物生物学发展史上的5 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答:史前期(约8000 年前—1676),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
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
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初创期(1676—1861 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
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
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
进行形态描述;
奠基期(1861—1897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
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
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
周德庆 微生物课后答案
——理论——实践”的思想方
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
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
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
发展期(1897—1953年),e.buchner,①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
进行生化研究;②发现微生
物的代谢统一性;③普通微
生物学开始形成;④开展广
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
产物;⑤青霉素的发现推动
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
的猛进;
成熟期(1953—至今)j.watson 和f.crick,①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
论好现代研究方法,深刻
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
动规律;②以基因工程为
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
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
③大量理论性、交叉性、
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
飞速发展;④微生物学的
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
周德庆 微生物课后答案
推动了生命科学个领域飞
速发展;⑤微生物基因组
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
时代的到来。
4.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5.微生物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有和重大贡献?为什么能发挥
这种作用?
答:微生物由于其“五大共性”加上培养条件简便,因此是生命科学
工作者在研究基础理论问题时最乐于选用的研究对象。历史上自然发
生说的否定,糖酵解机制的认识,基因与酶关系的发现,突变本质的
阐明,核酸是一切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证实,操纵子学说的提
出,遗传密码的揭示,基因工程的开创,pcr技术的建立,真核细胞
内共生学说的提出,以及近年来生物三域理论的创建等,都是因选用
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而结出的硕果。为此,大量研究者还获得了诺贝
尔奖的殊荣。微生物还是代表当代生物学最高峰的分子生物学三大来
源之一。在经典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先驱者们意识到微生物具
有繁殖周期短、培
养条件简单、表型性状丰富和多数是单倍体等种种特别适合作遗传学
研究对象的优点,纷纷选用粗糙脉孢菌,大肠杆菌,酿酒酵母和t 系
噬菌体作研究对象,很快揭示了许多遗传变异的规律,并使经典遗传
学迅速发展成为分子遗传学。从1970 年代起,由于微生物既可以作
为外源基因供体和基因载体,并可作为基因受体菌等的优点,加上又
周德庆 微生物课后答案
是基因工程操作中的各种“工具酶”的提供者,故迅速成为基因工程
中的主角。由于小体积大面积系统的微生物在体制和培养等方面的优
越性,还促进了高等动、植物的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这
种“微生物化”的高等动、植物单细胞或细胞集团,也获得了原来仅
属于微生物所有的优越体制,从而可以十分方便地在试管和培养皿中
进行研究,并能在发酵罐或其他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大规模培养和产生
有益代谢产物。此外,这一趋势还是原来局限于微生物实验室使用的
一整套独特的研究方法、技术,急剧向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各领域发
生横向扩散,从而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方法学上的贡献。
6.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答: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
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
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
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 个共
性。
7.讨论五大共性对人类的利弊。
答:①.“吸收多,转化快”为高速生长繁殖和合成大量代谢产物提
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微生物能在自然界和人类实践中更好地
发挥其超小型“活的化工厂”的作用
②.“生长旺盛,繁殖快”在发酵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主要
体现在它的生产效率高、发酵周期短上; …… 此处隐藏:534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四川大学操作系统期中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