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练法要领
时间:2025-07-04
时间:2025-07-04
杨氏太极拳练法要领
一. 杨氏太极拳的基本规则
1. 立身中正:练太极拳首先讲究立身中正。所谓中正,就是要使身
躯不可前倾后仰,要保持尾闾和脊椎成一直线,始终处于中正状态 。
拳经上所说“尾闾中正”,尾闾中正能稳定下盘重心,重心如不稳,
运用中则易被人借力失势。要做到立身中正,在内则必须精神内固,
神不外驰,稳静心性。在外则必须顶头拔背,松要塌胯,如此则自然
能保持立身中正的姿态。
2. 安舒松静:太极拳是练神,练意,练虚灵的拳。练拳时始终保持
精神安然舒适,体态轻松自然。松要松的彻底,要松透,松的好无拘
滞之力,松的百无所有。从预备时开始到整套拳的终了,在全部演练
的过程中,思想上都要摒除杂念,静如止水,精神集中,专心致一,
澄心静虑。所谓“一静无有不静”,静可以保持其大脑神经的清醒灵
敏,培养人的智慧聪明。
练太极拳还要求练时全身放松,但要松而不懈,并须贯以神气率
领。放松要先松心,后松身,从头颈,脊背,肩,腰,胯,膝,手,
肘,腕,脚各部关节都须完全松开,松透,毫无拘滞之力,要大松大
软。拳经所谓“一松百松, 柔若百折若无骨”,百骸舒泰,气血畅通,
神清骨爽,久之则内劲增长,最后将能生出极柔软化为极坚刚的松沉
柔弹之内力。
3. 虚灵顶劲: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劲,神贯于顶。所谓虚灵顶劲,
即是头容正直,头顶的百会穴要向上轻轻顶起,好像一根绳索将头顶
提悬似的,又好像头上顶起一碗水,不使它洒下来。此全是神意领着,
下鄂微收,颈部放松,舌舔上腭,时时保持灵活轻妙的感觉,有头顶
青天,足踏黄泉的气概。但此全是意,不可用力向上顶劲,用力向上
顶必定拘滞僵硬,失去灵感。练拳时,只要时时保持虚灵顶劲的感觉,
自然精神能提得起,气血自然流通。
4. 气沉丹田:练太极拳强调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丹田在脐下三寸
处。练拳时,用意识引导呼吸。练太极拳功夫有素的人,多是采用腹
式呼吸。初学者切不可着意追求气沉丹田的效果,决不能故意去憋气,
以鼓荡腹部。须知气沉丹田是练太极拳全身松开后的自然结果。只要
全身松开,安舒松静,先松其心,后松其身,心身具松,气则自然下
沉注入丹田。学者切记之。
5. 松肩垂肘:松肩垂肘又叫沉肩坠肘。松肩者肩部放松,向下沉
塌,又叫塌肩。两肩忌耸起,耸起则意气上浮,妨碍内气的运行和气
血的流畅。垂肘者,即是肘部有松坠下沉之意。故练太极拳时,臂决
不可挺直,臂部微屈,保持弧形,肘部松坠,感觉两肩有一种内在的
沉劲,绵软沉重。这种沉劲外柔内刚,如棉裹铁,练好之后,入里透
内,威力无穷。
6. 含胸拔背:练太极拳强调含胸拔背。所谓含胸者,即是胸部向内
涵虚,疏松自然,使气能沉于丹田。胸部不可外挺,外挺则气易阻滞,
妨碍呼吸的畅通,但又不可故意内缩,故意内缩易成驼背,驼背胸腔
缩小,使横隔肌不能下降,妨碍呼吸和血液回流心脏,影响拳势动作
和健康。含胸在太极拳技击中亦很重要,常运用于防守中含化对方来
手之不可缺少的身法。拔背者,即是背部舒展,并向上拔伸。常须顶
头方能拔背。拳经云:“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头顶悬
则背自拔,拳势则气魄雄壮,且拔背能使气贴背而敛入骨。推手技击
中,则能力由脊发,发人至远。
7. 内外相合:练太极拳要求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所谓内者,行气
用意。所谓外者,姿势动作的虚实变化。二者形神一体,不可分离。
每一个动作姿式,都须与内在的神意紧密配合,意欲收则动作屈蓄,
意欲放则动作伸展,并配合呼吸的鼓荡,使动作随着呼吸的鼓荡以开
合,使呼吸随着动作的开合而吐纳。如此则内外合一,内劲自生。
8. 上下相随:练太极拳时,每一动作都要求做到上下相随,协调完
整。拳经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每一个动作都要以
腰为轴,率动全身,决不局部自动,或先手动,后脚动。运动时须根
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足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腰脊领动,手脚随动,眼神随之,上下连贯,浑然一体。
9. 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时,要轻松自然,用意不用力,以虚灵
之气势,神明之感应。因此,以意行拳,注重意识在太极拳中至为重
要。每一个动作的运行,都须贯以意识的指导。拳经所谓“意气君来
骨肉臣”,即是以意为主,不用拙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松透,大
松大软,毫不用力。四肢百骸柔若无骨,节节贯穿。以意率领,意之
所至,气即至焉,力由意生,出劲自然,不求拙劲,日久方能生出真
正内劲。极柔极刚,无坚不摧。
10. 迈步如猫行:太极拳的步法,轻灵稳健,要求提步松沉,落步
平稳。要像猫行虎步一样,轻起轻落,不出声响。因此,步法的锻炼
非常重要。如一脚提起向前迈步时,要先以腿,胯放松,脚跟轻轻触
…… 此处隐藏:350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2012年精神卫生日宣传总结
下一篇: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