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固体废物处理(1)(3)
发布时间:2021-06-05
发布时间:2021-06-05
100
环境科技
2008年12月
污染;③炉内金属腐蚀,含氯化合物在炉内形成HCl等腐蚀性气体,损伤炉内金属部件。
由于科技进步,城市固体废物处理的方法越来越多,但是其主要原理包括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等3个方面的作用。
有利于垃圾事业发展的经济政策,营造垃圾处理市场所必须的政策环境。同时对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利于垃圾处理市场化发展的现行政策及管理制度逐步进行改革。
大量发展“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上减少城市固体废物的产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不同产业间的组合和补充,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布局,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全过程控制。这样可以减少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理量和其潜在污染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DANIELH.WasteTrendsinAsiaandSomeSuggestedResponses[C].POONCS,LeiPCK.ProceedingsoftheISWAInternationalSymposiumandExhibitiononWasteManagementinAsianCities.[S.I]:s.n.2000.
[2]马静颖.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现状及讨论[J].江苏环境科技,2005,18(1):33-35.
[3]SELICE,WANGC,BOESN,etal.BiodegradabilityofleachatesfromChineseandGermanmunicipalsolidwaste[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B,2007,8(1):14-19.[4]沈耀良,曹晓莹.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回灌处理及作用[J].江苏环境科技,2004,17(2):4-6.
[5]李兵,董志颖,赵勇胜,等.2种MSW好氧生物反应器型填埋方式的对比实验[J].环境科学,2005,26(3):180-185.[6]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司.城市垃圾处理技术推广项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7]廖利,李敏.探讨垃圾填埋场开采回用工程[J].江苏环境科技,2006,19(3):32-34.
[8]吴年龙.浅谈城市生活及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J].环境技术,2005,10(5):44-46.
[9]王文安,杨萍,林桂英.城市固体废物处理现状与发展策略[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2(4):83-87.
(责任编辑
胡燕荣)
3城市固体废物处理的发展
我国政府批准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为固体废物的处理指明了方向[9]:“实施废物最小化;对于已产生的固体废物实行资源化管理和推行资源化技术;发展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3.1垃圾回收处理和资源化
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对固体废物进行回收利用可以减轻垃圾处理设施的压力,也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循环经济理念,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发达国家已经达成共识,固体废物分类收集是固体废物资源处理的前提,必须从固体废物产生源头对其进行分类和粉碎。将分类的垃圾分开处理和处置,这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固体废物的处理效果就好多了。这里就必须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提高民众对固体废物资源化重要性的认识。
3.2
逐步实现垃圾市场化和产业化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是由政府一手包揽。由于机制不活,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严重滞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必须突破政府包揽的模式,引入市场机制,使垃圾处理企业成为处理主体,实现垃圾处理的市场化、产业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逐步实现垃圾处理的市场化。同时政府必须为此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垃圾处理,企业垃圾处理的环境公益性和经济活动性决定了垃圾处理要产业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要积极制定(上接第97页)
3废水处理后的废水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
废水处理后的废水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见表3。
表3
污水种类排水标准
排水量
3/(m·d-1)
为54t,符合当地政府下达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要
求(65t/a)。
[参考文献]
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排放水质/(mg·L-1)
排放量/(t·a-1)
ρ(CODCr)90100
ρ(BOD5)1520
ρ(SS)6070
CODCr54
BOD59
SS18
2000
从表中可以看出,废水经治理后,其外排水质能
够满足GB4287-1992《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表3中一级排放标准的要求;年外排COD总量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GB4287-1992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2.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第4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朱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