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供应商质量能力提问表 P5-P7
时间:2025-07-14
时间:2025-07-14
P5: 供应商管理P5.1 是否只和获得批准且具备质量能力的供应商开展合作?*
P5.2 在供应链上是否考虑到了客户要求?P5.3 是否与供应商就供货绩效约定了目标,并且加以了落实? P5.4 针对采购范围,是否获得了必要的认可?*
P5.5 针对采购范围约定的质量是否得到保障?*P5.6 是否按实际需要对进厂的货物进行了储存? P5.7 针对各具体任务,相关的人员是否具备资质,是否定义了责权关 系?
P5.1 是否只和获得批准且具备质量能力的供应商开展合作?*最低要求/有关的问题点: -在确定供应商前,必须出具针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认证/评审) -要提供证据,根据顾客项目计划表中的选择标准,及时地开展了规划,以便对新供应商进行选择以及评价。 -在量产过程中,必须确保只和合适的供应商开展合作。 -对于与内部选择标准不相符的情况,必须确定进一步的应对措施。针对现有的供应商,应对其质量绩效开展评价,而在此过程中所积累的 经验则必须被加以重视。 -必须考察并且评价供应链上的风险,以及通过合适的措施加以降低(紧急状况策略)。在各个阶段,都必须针对所委托的供应商,规划并 且落实过程审核或者类似的考察方法(取决于零部件的风险等级)。 -供应商必须保证足够的产能。 -上述要求同样适用于产量发生变更的情形。 根据具体的产品风险,可能存在的要求和证明方面的示例: -供应商会议/定期管理
-在供应商选择方面,提交定义且记录在案的选择标准-针对不符合选择标准的供应商,证明支持计划 -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能力,例如审核结果/供应商证书 -其他客户/OEM的质量能力评价(自评,审核) -跨部门的质量绩效评价(质量/成本/服务) -影响到特殊特性的供应商的认可(审核) 同样适用于: -开发供应商/原型件供应商 -非物质类产品,例如软件的供应商 -设备,机器,模具供应商 -服务合作伙伴/外部实验室 -加长的工作台(企业本身或者外部企业) 注意事项(输入-输出)和参考文献: -VDA6.X系列文献
P5.2 在供应链上是否考虑到了客户要求?最低要求/有关的问题点: -对于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必须在委托及其工作表现方面,加以控制和监控(取决于零部件的风险等级)。 -对应的接口已经确定并且加以了保证。 -对客户要求的传递必须加以规范,并且保证准确明白。 -同样,还应考虑到变更管理。
根据具体的产品风险,可能存在的要求和证明方面的示例: -要求,公差,时间表,过程验收,放行(认可),投诉等的传递,同时保证变更管理 -委托单据可以包含如下注意事项:来自零部件或者构件设计任务
书的、来自质量管理协议以及其他有效的规则手册的要求 -其他日常联络沟通证明
注意事项(输入-输出)和参考文献: -VDA第4卷
-VDA第13卷-VDA第16卷 -VDA第19卷 -VDA文献:新开发零部件成熟度保障
大众补充要求: -在供应链的每一个阶段要任命一名产品安全责任人。
P5.3 是否与供应商就供货绩效约定了目标,并且加以了落实?最低要求/有关的问题点: -必须和所有供应商就供货绩效进行约定并且确保落实,从而实现产品的持续改进(质量环)。
-出现偏差时,则必须约定措施,并且在期限内对措施的具体落实开展监控。
根据具体的产品风险,可能存在的要求和证明方面的示例: -研讨会(跨部门的工作小组) -为质量,价格和服务制定可以测量的目标参数,包括:
在提高过程可靠性的同时降低检验开销降低废品率(内部/外部) 降低周转库存 提高顾客满意度 在零缺陷战略的框架下,降低PPM率(至少以年为统计周期)
避免计划外运作
注意事项(输入-输出)和参考文献: -VDA第2卷 -VDA第4卷
P5.4 针对采购范围,是否获得了必要的认可?*最低要求/有关的问题点: -对于所有采购范围,必须在批量生产前,对新的/变更的产品/过程进行认可。
-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在交付模块时,供应商应全权负责所有单独组件的质量监控。-因此,必须证明从客户一直到下级供应商的连贯的变更管理。 根据具体的产品风险,可能存在的要求和证明方面的示例: -客户信息(技术规范/标准/检验规范) -工程样件,试验认可
-符合VDA第2卷要求的PPF报告-特殊特性的能力证明 -遵守欧盟安全说明书和“汽车制造业需要声明的材料清单-零部件和材料的成分”(IMDS/REACh) -可靠性评价 -再评定检验/报告
注意事项(输入-输出)和参考文献:-VDA第2卷 -VDA第4卷 -VDA文献:新开发零部件成熟度保障 大众补充要求: -材料和质量(重量)的文件。
P5.5 针对采购范围约定的质量是否得到保障?*最低要求/有关的问题点: -必须在定义的时间段内验证供应商的能力和绩效,并且针对具体的零部件,记录到一份清单(供应商目录)中并加以评价。 -如果结果不合格的话,要确定资质培训计划。对于措施的具体落实,要加以证明。 -为了监控采购范围的质量,要定期开展检验,并对结果做好记录以及评价。 -对于涉及安全的零部件,必须和供应商就过程和检验的操作,以及结果的记录和保存,制定特别的约定。
-根据客户要求,开展再评定检验。-应按照规定,存放检验和测量工具,并且合理的设计检验工位(损伤,污染,空调,照明,秩序,清洁度, …… 此处隐藏:440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