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审美_生命意志及其超越_简论叔本华的悲剧思想
发布时间:2024-08-28
发布时间:2024-08-28
叔本华哲学 悲观主义
《青海社会科学》
月
年第期七
,
悲剧审美
生命意志及其超越魏敦友
简论叔本华的悲剧思想
从取向上看然,
,
哲学大致可分为三种,
,
一种近于科学
,
一种近于政治
,
一种近于艺术,‘
当那
这种分法也不是绝对的,
只是就哲学的倾向性而言,
。
如果这种区分有一定道理的话
么我认为叔本华的哲学颇近于艺术
他对宇宙和人生的观察和领悟含摄了他个人痛苦的声生。
履历
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他的悲剧思想中,
本文就是要通过研究叔本华的悲剧思想以期管。
中窥豹
从一个侧面深入理解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一哲学常常被理解为世界观“
、
悲剧在叔本华哲学中的地位,
从根本上讲这是不错的“
,
叔本华的哲学也不例外
,
但是彻,
观
”
世界的视域和角度却与他所处的、
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哲学观”
性主义大师如康德成“
黑格尔等人把世界,,
成
“
理性
”
,
—叔本华别立一宗时至今日,,
理性主义迥乎不同他把世界,
理观”
“
意志
”
,
具体言之
理性主义认为世界是理性的,
整个世界无非是理性的体现
叔本华却
认为世界是意志或非理性的思潮的冲击,
整个世界是意志的无望挣扎“
由于后起的存在主义。
对此人们也许不会感到惊喜了、
但是在他那个时代却是震聋发玻的,
有人把叔本华的哲学概括为
一总四分”、
“
一总
”
是意志论。
“
四分
”
依次为意志的表象,
论的“
、
意志的存在论,
意志的理念表象论““
意志的自我否定论”
①我认为这种概括是非常精当在叔本华那里,
,
它十分准确地把握到了叔本华
意志论
哲学的精位
意志是世界最为
内在的方面意志论,
或者说是世界之,,
根
”
,
而表象不过是意志的表象,
因此叔本华哲学本质上是。
”
。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
叔本华把自己的哲学与康德哲学区分开来
叔本华对黑格尔不屑一顾意
极尽挖苦攻击之能事。
相对来说,
,
他对康德却抱有相当的敬。
这主要是因为叔本华哲学直承康德的哲学,
我们知道,
康德把世界区分为现象世界和本康德哲学的这
体世界世界,
理性局限在现象世界,
,
只能认知现象世界
而本体世界是不可知的
种
二元论思想对后世哲学影响巨大使世界彻底理性化。
如果说此后的黑格尔哲学走的路向是把理性挺进到本体,
那么叔本华走的路向则是把本体世界意志化,,
并把现象世界归结”,
为意志的表象
从整个西方哲学和文化的大势着眼来观察
我们可以说黑格尔哲学是文艺复“
兴以来最后也是最高的哲学总结自然的最高表现,
黑格尔哲学的根本意蕴是构造
理性的通天塔
而这恰好
正是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所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它的社会基础是工业化社会。
从根本上看
,
黑格尔哲学是西方人渴求战胜
叔本华哲学是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直接对立面
叔本华哲学 悲观主义
出现的
,
它的基础无疑也是工业化的大社会,,
。
叔本华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不同之处在于,
,
前
者是工业化社会的积极拥护者是工业化社会里人的痛苦
它较多地关注于工业化社会的积极面“
而后者所主要关注的,
生存意志的
虚无
”
,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黑格尔哲学是理
性主义的终结
而叔本华哲学则开,
世纪人本主义哲学之先声都是意志的客体化,,、
在叔本华看来
整个世界
可见世界,
如果说客体世界因有不同的
等级和种类而能为表象和概念所把握客体世界那样为表象和概念所把握志的本性是生存意志“,
认识的话
那么意志作为本体和自在之物则不可能象是盲目的。
它是自发的,
,
是永无止境的冲动和欲求,
。
意
而生存意志的本质则是痛苦
叔本华认为意志的本性在人的身上的,
客体化
”
最为典型,
,
因为人是有意识的意志
一方面
人体现着意志的本性,,
另一方面
,
人
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焦灼痛苦的钟摆质,,
人为意志的冲动和欲求牢固地支配着。
人或者因欲求得不到满足而生发
或者因欲求得到片刻的满足而生发傍徨无聊、
意志是如此严酷地使人象一个来回,
处于痛苦与无聊之间,
人不同于无机界因此
有机界乃至于高等动物的地方在于“
他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痛苦本。
叔本华说,
人比其他一切都要美,
,
而显示人的本质就是艺术的最高目的
”
②人。
的本质不过是意识到了的世界的本质所以反映人的本质的艺术也同时是反映世界的
本质在这里,
世界艺术化了、
同时艺术也世界化了、
基于此、
,
叔本华把艺术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排列、
为建筑
园艺,
、
风景画,
雕刻
、
故事画,
、
诗
长篇小说,
史诗
、
悲剧和音乐,
叔本华最为推对世界上一切形。
崇的艺术形式是音乐在叔本华看来音乐乃是意志的直接客体化和写照而下的来说
“
音乐表现着那形而上的,
对一切现象来说,
音乐表现着自在之物
”
③而叔本华
之所以推崇悲剧的体现,
是因为
,
“
悲剧
,
也正是在意志客体化的最高级别上使我们在可怕的规模和。
明确性中看到意志和它自己的分裂
”
④因此一方面悲剧是前此一切意志客体形式最为集中。
另一方面悲剧开启了通向意志的直接化和写照的音乐形式
二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
、
悲剧是一种深刻的认识。
悲剧本质上是一种深刻的认识他说主角所赎的不是他个人特有的罪“。
“
悲剧的真正意义是一种。
深刻的认识罪。
,
认识到
悲剧
,
而是原罪
亦即生存本身之。
”
他接着引用著名戏剧作家加尔德隆的话说,,
人的最大罪恶就是他诞生了,
”
⑤原罪生,。
、
存本身之罪是叔本华悲剧思想的主旨悲剧无疑要通过形象化的形式表现自己具体地说在悲剧中必须有一系列人物的活动悲剧正是通过这一系列活生生的人物的活动体现出来这里似乎形象的东西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但是在叔本华看来,
,
形象的东西所获得的是一种抽象
的意义
,
活龙活现的个体人物体现和彰显的却是作为普追的人类整体,,
换句话说。
,
个体人物,
只有在人类整体这儿才能获取自身的意义因此不是俄狄普斯个人犯下了什么滔天重罪而
是整个人类先天地就有罪叔本华看来注意的是,
生存本身就是罪
,
诞生为人就是罪、
,
这也就是原罪
大概再没有什么艺术形式比悲剧更触人心弦无论是从产生效果的巨大方面来看。
更动人魂魄
、
更感人至深的了,
,
因此,
,
在
,
或者是从创作的困难程度方面来看,
悲剧
都可以当之无愧地是文艺的最高峰他说
“
就我们这一考察的整个体系说
极为重要而应该
文艺上这种最高成就以表出人生可怕的一面为目的
是在我
们面前演出人类难以
叔本华哲学 悲观主义
形容的痛苦
、
悲伤
,
演出邪恶的胜利
,
嘲笑着人的偶然性的统治。
,
演出正直,
、
无辜的人们不
可挽救的失陷
而这一切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此中有重要的暗示在在这里。
即暗示着宇宙和人生的
本来性质
。
这是意志和它自己的矛盾斗争“
,
这种斗争在意志的客体性的最高级别上,
发展到了顶点的时候是以可怕的姿态出现的世界的看法就是痛苦。
”
⑥在这里叔本华实际上表述了自己对整个是“
,
即所谓,
宇宙和人生的本来性质,,
”
意志和它自己的矛盾斗争,,
”
。
如前所述,。
,
在叔本华看来
世界的本质是由意志构成的“
而意志的本质又是欲求
欲求出于缺乏
缺乏这一,
他说
一切欲求皆出于需要
所以也就是出于缺乏,
所以也就是出于痛苦,
欲求一经满足也就完了
可是一面有一个愿望得到满足,
另一面至少就有十个不得满足
再。
说望
,
欲望是经久不息的
需求可以至于无穷,,
。
而所提满足却是时间很短的。
分量也扣得很紧
何况这种最后的满足本身甚至也是假的前者是一个已认识到了的错误,
事实上这个满足了的愿望立即又让位于一个新的愿在欲求已经获得的对象,
后者还是一个没认识到的错误。
中
没有一个能够提供持久的,,
、
不再衰退的满足
而是这种获得的对象永远只是象丢给乞丐”
的施舍一样
今天维系了乞丐的生命以便去明天又延长他的痛苦。
⑦这就是叔本华所理解和即生命意志无,
揭示的世界的本来面目
也就是悲剧所深刻认识到的宇宙和人生的本来性质而同时,
休无止上,
、
无穷无尽的挣扎与不满足,
这也就是人的本真存在,
它是一个无穷尽的痛
苦的深潭
在这个痛苦的深潭中,
,
人作为欲求的主体,
“
就好比是永远躺在伊克希翁的风火轮
好比永远是以姐娜伊德的穿底捅在汲水”
好比是水深齐肩而永远喝不到一滴的坦达努
斯幸
。
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他认为
,
悲剧中唯一基本的东西就是要写出一种人生的巨大的不。
。
叔本华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创作悲剧的三种手法的许多不同途径可以包括在三个类型的概念之
下中人异乎寻常的和发挥尽致的恶毒也可以是盲目的命运是属于这一类。,。
他认为。
,
剧作家用以导致不幸
首先
,
造成巨大不幸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剧
在这里
,
角色就是肇祸人。
其次
造成巨大不幸的原因
换句话说
,
是意料之外的偶然和错误,
大多数古典悲剧从根本上讲就
最后,
,
巨大的不幸还可以仅仅是由于剧中人物彼此的地位不同即由于他们的
相互关系造成的平平常常的人们对。
亦即由这些剧中人物的生存本身造成的,
在这一类悲剧中无需乎布置可怕,
的错误或闻所未闻令人惊骇的意外事故,
也用不着极端人物的极端恶毒,,
而只需要在道德上,
把他们安排在经常发生的日常状况之下、,
使他们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
他
们为这种地位所迫明明知道一种悲剧中恶人是肇祸者,
明明看到相互为对方制造灾祸,
同时还不能说单是哪一方面不,
从这三种创作的类型来看,
可以把它们理解为一个由外在原因转入内在原因的序列
第不
这显然是外在的原因
第二种悲剧中导致悲剧的是盲目命运,
、
可认识也不可操持的必然性偶然臻入必然的中介环节人,,
这种悲剧的原因可视为外在原因向内在原因的初步跃进
是由,
如果说在第一种悲剧中悲剧似乎是可以避免的话。
条件是没有恶尽管正因“
因之也没有肇祸者
,
那么这第二种悲剧所揭示的深刻内肠在于悲剧的不可避免性最为深刻的要数第三种悲剧了,
在这类悲剧中其原因是远离人性的命运
,
因为在这种悲剧中。
可以使人认识到悲剧完完全全地源于人本身为这样,,
像于人的生存
,
也就具有了铁的必然性
叔本华把最后这一种悲剧看得比前面两种更为可取、
,
这是因为最后这一类悲剧,
不,
是把不幸当作一个例外指给我们看不是当作由于罕有的情况或狠毒异常的人物带来的东西而是当着一种轻易而自发的
从人的行为和性格中产生的东西
几乎是当作人的本质上要产
叔本华哲学 悲观主义
生的东西这就是不幸也和我们接近到可怕的程度了,
。
”
⑨这三种表现手段也可以理解为人类从浅层结构看,,
认识由濡入深的发展,
,
由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把
握,
。
我们有时尚在幸福之,
中不幸,又仅源于偶然源于恶人的刻毒而从深层结构上看幸福不过是虚幻之光罢了不幸和痛舍是我们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所必须接受的现实听起来多么象此后海德格尔的声才
音点上
而真征的悲剧尤其是第三种悲剧最为可贵的地方在于,
,
它把自己的一切光耀集中在这一,
正秩它
,
认识它,
,
从而玩味它
,
而不是对之加以回避,
不是把山洞中从外面折射过来,
的影子当成真实
也许正是在这一点上
叔本华体会到人自身并不丑
人在世界上比其他一
切都要美
三
,
悲剧是对生命意志的超越,
正象任何事物都内在地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样人生本来性质即痛苦意志的深刻洞悉和认识现为人们对痛苦和不幸命运的反省和玩味,,
在叔本华那里,
,
悲剧不仅是人们对宇宙和。
更为重要的是。
悲剧作为一种审美方式处处表“
因而处处表现为对生命意志的超越
超越痛苦的生命意志的纠缠再集中于欲求的动机有主观性,,
,
只有通过审美这一途径,
叔本华说,
在外来因素或内在情,
调突然把我们从欲求的无尽之流中托出来纯粹客观地观察事物那么,,
在认识甩掉了为意志服务的枷锁时
在注意力不,
而是离开事物对意志的关系而把握事物时
所以也即是不关利害
没
只就它们是赤裸裸的表象而不是就它们是动机来看而完全。
委心于它们时高的善是从充满,,
在欲求的那第一条道路上永远寻求而又永远不可能的安宁就会在转瞬这就是没有痛苦的心境。
之间自动的光临而我们也就得到十足的怡悦了为神的心境”,,
,
厄壁鸿鲁誉之为最,
原来我们在这样的瞬间已摆脱了可耻的意志之驱使”“”,
我们为得免于欲就
求强加于我们的劳役而庆祝假日这时伊克希翁的风火轮停止转动了“
⑩审美就是提升,
欲求的主体,
能动地转换成纯粹的主体,
因为如果我们的意识还在为我们的意志所
如果我们还一味地听从欲望的摆布。
还在欲望中不断地期待和恐惧,
总之如果我们还
是欲求的主体
那么我们就永远得不到持久的幸福
也无从得到安宁
,
而没有安宁也就决不。
可能有真正的怡情悦
性在叔本华看来,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
,
叔本华的这种审美旨趣显然是接受了康德的审,,
美无功利的学说审美过程中到底有无利害关系这是自古至今许多美学家探讨的主题之一意志本是欲求,
而欲求无非是求名求利“
这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
要从这个
魔圈中跳出来唯有审美一途可分的成分之自意识
如果审美也牵涉利害关系,
,
岂不是自投罗网,
叔本华进一步分析了审美的构成要素他指出类的常住形式的认识这里的认识方式相反的,
我们在美感的观察方式中发现了两种不亦即当作事物全,
一种是把对象不当作个别事物而是当作柏拉图的理念的认识
然后是把认识着主体不当作个体而是当作认识的纯粹而无意志的主体
这两个成分经常合在一起出现的条件就是摆脱系于根据律的那认识方式,
后者和于
是为意志和科学服务唯一适用的认识方式。
美而引起的愉悦也是从这两种成分中产生的
到由们—我而将看是从这审一并且以审美的对象为转移时多半,,,
。
成分时而大半是从那一成分产生的的形式柏拉图的理念,
”
从主体方面看是纯粹的主体从客体方面看是纯粹两者的相互作用使痛苦的。
这是人在审美过程中相互为依的两要素,
欲求的生命意志之挣扎停止下来
从而人在这里获得宁静和安祥
审美的认识方式绝不同于
叔本华哲学 悲观主义
为意志眼务的认识方式
,
后者是一个漫无涯际的痛苦之旅。
,
而前者正是后者的提升
,
这是叔
本华理解的审美的本质之所在剧这种高级的审美形式,,
作为客体化形式之最高的审美形式
悲—意志的过程之中又显示出自身的独特本性但是本叔在超越痛苦的生命。
悲剧审美自然也离不开审美的两大要素,
,
华认为痛苦意志在某一个体中可以表现得顽强一些而在另一个体中可以表现得薄弱一些
。
薄弱的时候认识之光在较大程度上使意志屈眼于思考而显得温和一些这程度又较小一些了,。
,
相反,
,
顽强的时候则
直到这一认识在个别人那里由于痛苦而纯化了,
,
提高了
,
净化了
,
升发如此
最后达到这么一点在这一点上现象或摩耶之幕不再蒙蔽这认识了现象的形式,
“
”
个体化原理一来
前此那么顽强有力的动机就失去了它那赫赫的威力。,,
—
被这认识看穿了
,
于是建筑在这原理之上的自私心也就随之而消逝了,
。
—,
代之而起的是对于这世界的本质正因为这样,
有了完整的认识在叔本华看来这个作为意志的清静剂而起作用的认识带来的是清心寡欲并且还不仅仅是带来了生命的放弃,
直到带来了整个生命意志的放弃,
我们在
悲剧中看到的那些最高尚的人物或者是在漫长的斗争和痛苦之后
最后永远放弃了他们前此“
曾经热烈追求的目标永远放弃了人类的一切享乐德隆剧本中刚直的王子,,
。
叔本华写道,
这样做的悲剧人物有加尔他,
有‘浮士德》中的玛格丽特,
追随他他却教霍拉旭留在这浊世痛苦地活下去
的挚友拉—净化他的形象以便澄清他生平的往事,,
有哈姆雷特
霍
旭自愿
还有奥尔良的贞女
,
梅新纳的新娘。
。
他们都是经过苦难的净化而死的,
即使说他们的生命意在人的
—
志已消逝于先
,
然后死的,,
”
因此
在悲剧审美中,
首先是绝对的纯粹主体的形成,
巨大的悲剧命运过程中
无数的不幸与苦难冲撞着这个主体,
而主体通过自己的直觉之光走
出了柏拉图的山洞的本真存在,
在山洞外空旷的大地上“,
他终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看到了宇宙与人生
个体化原理因此而被超越了
摩耶之幕,,
”
因此而被彻底揭穿了它自己无限强大。
,
从而主体成为,
审美意义上的永恒存在
即无意无欲的绝对纯粹主体,
另一方面
个人的
痛苦在悲剧中也获得了一种超乎寻常的绝对的意义
从而不是个人的苦难而是人类的不幸构,
成了悲剧审美过程中的第二要素超越生命意志,
这其实也就是生命意志的无望之挣扎,
这种无望挣扎的痛。
苦的生命意志在绝对主体之强力裹挟下在叔本华看来,
终于被制服了
,
换言之,
,
也就是被超越了
这是悲剧审美的最高目标
从而也是人类战胜自我的最
高业绩
。
四叔本华的悲剧思想具有感人至深大的哲学家和学者色彩,、
、
简短的评论,
动人心魄的魅力,
它深深地影响和启发了此后许多伟“
其中包括我国的王国
维。
同时
,
他的悲剧思想具有相当浓厚的,
悲观
”
这自然是不足效法的,
叔本华的悲剧思想是建筑在非理性主义的基础之上的性主义思想而发的这说明叔本华在
显然
,
它是针对黑格尔等人的理。
世纪理性主义的鼎盛时期就已经窥探到了理性主义由这种理性的荒廖性对此,,
于过于强调理性而造成了对人的存在的遗忘以及人生意义的失落等间题
如同其合理性一样并非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其中蕴藏着非常微纱的机理
。
著名的美籍、
华裔哲学家成中英先生十分深刻地指出
“
西方理性主义就是这样把客观世界当作具有规律
叔本华哲学 悲观主义
可以把握
、
可以规划的世界。
,
以为这个世界会使我们获得自由,
。
但是,
,
这种想法得到的结果
却是相反的
因为我们总是用客观的方法来看主观世界而现在则反过来,,,
本来是要通过追求客观世界来达到把主体约化为客体的一部,
主体的一个目标
把主体自由的可能性限制了。
分
人的心灵是大脑。
大脑是物质现象,
这样,
,
就把客观性运用到主体上
这就限制了主体,
原来的自由
”
⑩由此可见理性主义把理性绝对化的结果是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恰恰相反即使从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言,,
由理性主义
导向非理性主义并非是不可能的
,
也是有可行的。
通道的
。
当然
,
非理性主义过分强调非理性成分在人生和世界中的地位
象叔本华强调生命
意志乃是痛苦意志如同理性主义把人生搞得晦暗不明一样另一方面,
二者可谓是异曲同工
历史上的情况往往是,
那些表面看起来是彻底否定人生的哲学却恰巧提示给。
人们的是它的反面
即对人生的执著追求,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可谓屡见不鲜,、
,
即如中国历史,
上魏晋时代哲学家和文学家们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和牵挂
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哀伤
给人的,
感觉是多么凄苦
、
惆怅和悲凉,
但是、
“
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
悲观
、
消极的感叹中。
深
藏着的恰恰是他的反面问题的实质。
是对人生
生命
命运,
、
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
⑧叔本华的悲
剧思想乃至于其整个哲学体系也可作如是观
唯有如此,
我们才可以
领悟叔本华所揭示到的
叔本华的悲剧思想乃至于其哲学的真正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
它一方面逼近了
后来存在主义哲学大师们所反复吟咏的存在的主题
另一方面它揭示和暴露了理性主义哲学。
所造成的人生的当然,
虚无
”。
承认叔本华悲剧思想乃至其哲学的合理性并不是就要全盘接受它、
从我们的观点
看恶
,
虽然生命意志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各种各样的穷途困厄。
艰难险阻
,
但是不能就此把生,
命意志本身归于痛苦意志的无望之挣扎,
既然不能把种种不幸和痛苦归于人之生存本身的罪
原罪说是站不住脚的
,
那么人为什么不可以满怀希望地活下去
也许
这才是真正悲剧
之超越注周文彬①《略论叔本华的美学思想》载《青海
成中英,
《世纪之文的抉择
论中西哲学的会
社会科学》,
年第期
通与融合》上海
知识出版社,
年版
,
第
一
②庵⑧⑦⑧⑨顺厄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刁页、
⑩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
页
年版第页第、
页第
、
⑧李泽厚年版
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
第、
召页
、
第页、
页第
、
页
、
第
第
一页。
第
第
页
、
第
页
、
第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
页
上一篇:固定资产标签粘贴工作须知
下一篇:材料英语专业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