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说课稿
时间:2025-07-12
时间:2025-07-12
《百分数的应用》说课稿
李秀清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百分数的应用一》是位于北师大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主
要内容就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
“百分数的意义”、|“小数、百分数、分数之间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运
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
根据分数乘法应用题与百分数一般应用题及学过的百分数的知识,我确定了以下
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
的意义,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数学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并
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百分数问题;能试图探索出解答百分数一般应用题
的方法,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关目标:体验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认识到许
多实际中的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
生质疑的能力,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特征及解答方法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设计教具,说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尽管本节课的知识如用小黑板展示,效果也许还可以,
但多媒体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境的加入会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所以在条件许
可的情况下,可将例题、习题通过课件的形式来呈现,同时这也有助于例题间的
比较。】
三、激发参与,说教法
1、情境创设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
学。”我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了水结成冰的生活情境,并说明在这种自然现象中
也有数学问题,正好有个问题解决不了,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2、自主探索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应有之义,是新课程的
核心理念。这节课在新知的获得过程中,教师充分让学生动手画、动脑想、动口
说,去探究新知,使学生获得较准确的知识。
3、联系生活法:“数学教学要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
有的知识出发,最终要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社会生活。”因此,我
在导入新课、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弹性练习的各个环节尽量用学生熟悉的例子
来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数学意识。
4、激励评价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
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我在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发现有独特见解的,
都给予激励的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自主探索,说学法
新课程不但倡导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而且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
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
方法主要有:
1、转化法:学生在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意义时,学生能结合百分数的意
义,把知识转化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帮助理解新知识。我
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并说明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
多加利用。
2、比较法: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出现了两种方法,学生就对两种方
法进行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3、合作交流法: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开展小
组合作,在小组中分工明确,提高了学习效益,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最佳的开发,
树立的主人翁的意识。
4、反思法:方法注重反思,学生才能学得牢。在课将结束,学生对自己的
获得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取长补短。
五、着眼互动,说程序。
(一)、新课导入
1、课前小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有哪些银行?这些银行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
作用?谈谈
你对储蓄的认识?
2、点名回答,结合学生的认识老师补充说明如下:
人们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有两个好处:1、支援国家建设
2、对个人有好处
(二)、探索新知
1、出示PPT引导学生说出储蓄中遇到的最基本的几个概念:本金、利息、
利率。
2、点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本金、利息、利率的理解;本指出具体
概念如下: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利息;
利率:利息占本金的百分数叫利率。
3、让学生自己观察图表,找出本金、利率、利息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
步指出利率是由银行规定的随着存款时期的不同、存款时间的长短不同而不同。
如2006年的整存整取年利率一年期为2.52%,五年期为4.14%;而2011年的整
存整取年利率一年期为3.5%,五年期为5.5%。
4、学会算利息。
(1)提供算法。让同学们自己去理解“利率是利息占本金的百分数”这句
话的含义,让学生得出算式:利率=利息÷本金;由于利率、利息通常 …… 此处隐藏:88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629综采工作面供电设计说明
下一篇:第三章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