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金榜】2014历史二轮课件专题九 第2讲 高考选择题题型专项突破
时间:2025-07-12
时间:2025-07-12
第2讲 高考选择题题型专项突破
一、史料主旨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史料主旨型选择题是以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
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
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判断、分析、获取历史 结论的能力。具有史料来源广、原始性强、命题思路新、考查
能力强、历史主旨鲜明的特点。一般此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
形式:一是在题干上引入史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配置备选项;二是在题干中设置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
特征等观点,在备选项中设置材料,要求学生根据史料的内容和题干的要求进行甄别判断。
【典例1】(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T31)1920年12月,毛泽东 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 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 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成员看来
(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解析】选C。主旨 史料是1920年毛泽东对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认识 A B C D 从时间1920年和史料看,毛泽东言论并未涉及 中国的实际问题 排除
材料的主旨并未涉及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暴动 排除 问题
从“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可知中国革 正确 命必须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符合材料主旨与题干材料主张暴力革命观点相悖 排除
【解题技巧】
史料主旨型选择题解答一般运用“读、找、联、析”四步法解答,其具体做法如下: (1)读:阅读题干文字史料,明确题目立意及考查的角度,解 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 (2)找:确定解答的关键词,即求答项,明确求答的方向。 (3)联:根据解读史料,确定题目考查的主干考点,关联所学 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
(4)析:据题干信息,迁移历史知识和结论,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最后确定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二、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题型特点】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一般是依托课本主干知识 或重要历史现象,运用的文字材料叙述历史现象或历史结论,题 干或选项中引入所学以外的史实,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 据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然后得出历史结论或者论证历史现 象的题目。这类题目具有情境新、结论新的特点。考查学生运 用所学知识和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典例2】(2011·北京文综·T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 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 现。这一现象表明 ( )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析】选A。材料反映古代封建专制时期官方修建祭祀孔子的场 背景 所 A B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专 制的主要思想支柱,通过官方建立文庙强化孔 正确 子在封建专制统治中的地位,以此强化对人民 的统治,符合题意 西汉时期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 排除
CD
程朱理学产生于宋代
排除
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不是发展经济的场所 排除
【解题技巧】解答此题与文字史料型选择题相似,但又有极大的不同。 文字史料型选择题多是紧扣史料的主旨信息,理解史料蕴含的 观点或者历史结论,而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是理解题干材料 , 判断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或结论,材料只是试题的依托。一般运 用读、联、析三步法解答。
(1)读:通过阅读题干,搞清楚材料情境的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理解材料所述情境的历史时代或历史现象,确定历史 现象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2)联:据题干情境,关联相关历史现象或历史阶段特征,回 忆所学的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思考。 (3)析:在判断和关联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各备选项的 内涵及其与题干情境的关系,运用历史本质、历史发展规律的
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
三、文字材料论证型选择题【题型特点】文字材料论证型选择题一般是指运用史料文献、 图表等材料创设新颖的历史情境,以此为依托,设计考查角度分 析论证历史现象或历史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 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 学科能力,具有创新性、情境性、综合性、开放性、时代性的 特点。其命题形式或者题干材料是论据,观点在选项中,或者观
点在题干中,要求学生在选项中找出相应的论据。
【典例3】(2012·江苏单科·T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
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
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 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 此处隐藏:79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下一篇:第9章%20污泥的处理和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