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跨越百年的美丽
时间:2025-04-21
时间:2025-04-21
跨越百年的美丽
谈谈所你了解的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简介: 居里夫人简介:居里夫人即玛丽· 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 1867—1934) (1867—1934)是一位原籍 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 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她与 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都是 她的丈夫皮埃尔· 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 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他们 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亨 贝克勒尔分享了1903 1903年 利·贝克勒尔分享了1903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她是最早 诺贝尔物理学奖。 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之后, 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之后, 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化 学和医学上的应用, 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 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 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年诺贝尔化学奖
1867年11月 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市的一个教师家 庭。 1891年 1891年,她只身前往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求学深 造。 1893年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 1894年又获得数学 年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 1893年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94年又获得数学 硕士学位。 硕士学位。 1903年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 物理学奖金。 物理学奖金。 1911年12月她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1911年12月她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1934年 日因白血病逝世。 1934年7月4日因白血病逝世。 她的主要著作有《同位素及其组成》 她的主要著作有《同位素及其组成》、《论放射 放射性物质及其辐射研究》 性》和《放射性物质及其辐射研究》等。
课文分析 通读全文,如何理解题目中的“美丽”? 通读全文,如何理解题目中的“美丽” 外在 (2、4) 内在 (3 - 7)
领奖时居里夫人的形象 美丽、坚定、睿智、庄重、略显疲倦 美丽、坚定、睿智、庄重、
后文多次提及居里夫人漂亮的用意? 后文多次提及居里夫人漂亮的用意? 衬托出居里夫人的内在更美(不为漂亮 衬托出居里夫人的内在更美( 所干扰,投身科学; 所干扰,投身科学;也不以此作为自己 的资本追求物质生活) 的资本追求物质生活)
居里夫人的“大志、大求”是什么? 居里夫人的“大志、大求”是什么?
战胜自我,勇于创造 战胜自我, 追求真理,钻研科学 追求真理,
居里夫人为了追求“大志、大求” 居里夫人为了追求“大志、大求”做 了些什么?从中体现了她哪些品质? 了些什么?从中体现了她哪些品质? 第3节:提出新问题 提出新问题——探求真理,治学严谨 探求真理, 探求真理 提炼镭( 可能”含镭的废渣, 提炼镭(“可能”含镭的废渣,破棚 执著, 子
)——执著,艰苦奋斗 执著 个月提炼0.1克镭——持之以恒 0.1克镭 3年9个月提炼0.1克镭 持之以恒 第4节:故意把头发剪短 故意把头发剪短——有自制力、专注 有自制力、 有自制力 阁楼苦读——艰苦奋斗,进取 艰苦奋斗, 阁楼苦读 艰苦奋斗 第7段:把奖章给女儿当玩具 把奖章给女儿当玩具——淡泊名利 淡泊名利 67岁离开人世才离开实验室 67岁离开人世才离开实验室——献身精神 岁离开人世才离开实验室 献身精神
居里夫人实现伟大发现的意义 引发科学革命 揭示哲学意义 发现人生意义
小结: 小结: 跨越百年的美丽: 跨越百年的美丽: 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是永存的 她的伟大发现对于社会的贡献是永恒的
本文是赞美居里夫人的, 本文是赞美居里夫人的,可文中却插入了大 量别人的言语或事例,这是否偏离了主题? 量别人的言语或事例,这是否偏离了主题? 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第4节 宋玉、范仲淹 宋玉、范仲淹——写出居里夫人的执著 写出居里夫人的执著 第6节 斯佗夫人——写出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大 斯佗夫人 写出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大 第7节 诸葛亮、毛泽东 诸葛亮、毛泽东——写出居里夫人是拥有 写出居里夫人是拥有 大智慧的伟人 类比(手法1) 类比(手法1 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 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 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 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
手法2 手法2 引用 第4节 莫泊桑 莫泊桑——揭示当时社会把身世和门庭作为对女 揭示当时社会把身世和门庭作为对女 性价值评判的标准, 性价值评判的标准,体现居里夫人作为女性坚持做研究 的艰难社会环境。 的艰难社会环境。 第6节 苏轼 苏轼——增添文学性,同时揭示出居里夫人伟大 增添文学性, 增添文学性 发现背后的哲学意义。 发现背后的哲学意义。 第6节 白居易 白居易——增添文学性,同时赞美居里夫人用自 增添文学性, 增添文学性 己的生命和信念换来了人类文化的进步发展。 己的生命和信念换来了人类文化的进步发展。
作者
从作者生平谈起,到作者的写作特色。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 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 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 《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