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时间:2025-07-08
时间:2025-07-08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 舆,邹(今山东邹 县)人,战国时期 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人物,地位仅次于 孔子,被尊为“亚 圣”,后世常以 “孔孟”并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 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 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 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 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 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 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 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 的散文专集。
本文选自《孟子 公孙丑下》 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 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 素,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 的重要性,体现了孟子的 “仁政”思想。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 和气势。 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 /之至,天下/顺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 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 和主观条件。
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 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以:凭,靠。 本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 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 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巩固国防。 威:震慑。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
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 古义:内外亲属,亲戚朋友。 畔,通“叛”,背叛。 之:他,代词。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 不战则已。今义:因婚姻联成 的关系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 “战必胜”。
天时不如地利, 摆出观点 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事例 天时不如地利 论证观点 地利不如人和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治国道理
艺术特色: 1、层次清楚,论证严密, 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 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 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上一篇:2015年更新的规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