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第一章)
发布时间:2024-08-25
发布时间:2024-08-25
无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3. 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是实践。
4.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5.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6.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7.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
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8. 哲学的三大功能:描述现实世界、批判现实世界、构想更加理想的世界
9.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10.客观世界的现象必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型意识现象。
11.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13.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14.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17.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点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根本矛盾。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18.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统一性问题。
19.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20.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成物有物质和意识这两种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21.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22.唯心主义一元论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3.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24.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西腊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论”
2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带有直观的、自发猜测的性质,难以解释世界的本质一元和世界的物质形态多种多样的关系。
2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三是直观性,四是不彻底性。
无
28.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29.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0.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33.相对静止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34.割裂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会犯哪两种错误?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论。
35.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36.时间表的特点是一维性,也就是不可逆性。
37.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38.实践主体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
39.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40.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41.实践客体具有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42.人类四大探索性活动:天文观测、地质考察、社会调查、军事侦察。
43.实践具有以下三种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第二,自觉能动性。第三,社会历史性。
44.实践具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第三,科学实验。
45.实践的三种附助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文艺实践。
46.人通地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
47.旧唯特主义之所以仅仅在自然观上坚持吃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却陷入唯心主义,主要就是由于它缺乏实践的观点。
48.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49.实跑的本质(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50.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有: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
51.形而上学
52.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5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4.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55.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5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无
5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8.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59.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60.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61.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62.矛盾的普遍性可以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63.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6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65.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