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美术之绘画艺.ppt
时间:2025-07-07
时间:2025-07-07
中国美术史
秦汉美术之绘画艺术 I. II.
帛画 壁画宫殿壁画 墓室壁画
画像石与画像砖
中国美术史
一 帛画帛画:中国传统绢本画以前 的以白色丝帛为材料的绘画。 它不同于绢画或其他织物画, 采用百分之百头道桑蚕丝,不 浆、不矾、不托,运用工笔重 彩的技法绘制而成。 帛画色彩用的是朱砂、石青、 石绿等矿物颜料,丰富而鲜艳, 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其描 绘的是天象、神祗、图腾和人 物,以表现茫茫天国中神人共 处的神话世界。 现以发掘出土的四幅帛画中, 除了江陵马山1 号墓的那幅因 残甚且粘在一起,未识其真面 目外,其余三幅皆出土于长沙, 分别定名为《帛书图像》、 《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 图》。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帛画
④马王堆汉墓帛画。帛画分 三段分别描绘 了天上 、人 间 和地下的不同景象 。主 题仍为引魂升天。内容丰富, 构图繁复而不紊乱、迫塞。 线条流畅,色彩富丽,为汉 代绘画之精品。另一帛画与 此幅尺寸、形制、内容几乎 相同。 ⑤金雀山汉墓画。1976年出 土于山东临沂金雀山,自下 而上绘有 8组景物,表现天 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主 题为引魂升天,但较注重描 绘墓主生前的生活,部分画 面富有生活情趣。
中国美术史
而马王堆汉墓帛画上的人物像,在用线上更有所发展。其线如丝, 精匀而刚,当初起稿的极淡墨线仍绰约可见,分明是先用淡墨起稿, 然后设色,最后勾墨线。个别地方偶然有颜色敷于墨线之上的情况, 应是先在画工基本画定,最后进行整理的痕迹。用墨的浓淡干湿虽 然不太明显,用笔的轻重缓急却是十分清楚,这正是重彩画的特点。 汉代帛画对人物的刻画,仍不免带有前期绘画的简略、朴拙,但能 够掌握要点。如“烛龙”头型的奇特,显示了人首蛇身成为神话中 可敬畏的人物;阙内对坐的天人上身前倾,仿佛正在交谈并有所期 待;墓主人头向前勾,背驼,扶杖而行,这是上了年纪的贵族夫人 神态;侍从们面部描线虽简,却能看出不同的脸型。这些形象已较 楚画有了明显进步。 从长沙出土的楚汉帛画,到传世的晋画摹本,以及70年代出土的北 魏司马金龙墓漆画列女图,在用笔和风格上,可以看到中国绘画艺 术一脉相承的关系。探索我国早期人物画的绘画规律,是研究中国 画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美术史
秦代壁画
文献中记载的秦代壁画,由于年代久远,今天大多已无法 得见。秦咸阳宫3号宫殿遗址发现西阁道上东西两残壁满饰 壁画。有《车马图》、《仪仗图》和《麦穗图》。东壁较 完整的《车马图》中的车马,与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造 型几乎完全一致,表现出秦代绘画的写实
能力。 西汉的壁画艺术在继承了秦代的传统风范的基础上向前发 展。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制作于西汉昭帝、宣帝时期 (前86-前49),是现存最早的汉墓壁画。 东汉壁画的内容已由“仙界”下降到“凡间”,减少了神 话故事题材,增加了对墓主生平及各种现实生活的描绘。 说明东汉统治者已淡化了对神仙幻境的沉迷,回到人生享 乐和维护既得利益的现实。
中国美术史
画像石与画像砖
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
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 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
启后的重要地位。所谓画像砖,就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作为中国古代民间 美术艺术的一枝奇葩,画像砖艺术在战国晚期至宋元时期的我国古代美术艺术园 林中持续开放了十四五个世纪之久。其间,朝代更迭,人世沧桑,社会面貌和意 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迄今发现的数千块画像砖不仅真实形象地记录和反映 了这一变化,而且将这一民间美术艺术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1]
中国美术史
泗水捞鼎画像
传说秦始皇东巡后,路过徐 州彭城的泗水,见到水中露 出一周鼎,大喜,随命其随 从下水捞鼎。 泗水捞鼎图[1]
即将要把鼎打捞上来时,鼎 内一龙头伸出,咬断了系鼎 的绳索,鼎复沉入水下,再 也无法找到。 《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记 载:“始皇还,过彭城,斋 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 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中国美术史
泗水捞鼎画像石全图
中国美术史
画像石原样画像石 泗水捞鼎
中国美术史
画像砖
画像砖的产生早于画像石,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是画像砖艺术的滥觞期。最早的画 像砖几乎都是战国晚期各国都城宫殿上的
建筑用砖,多为体量较大的空心砖和条形砖,主要用作宫殿的台阶和踏步,其中以 秦都栎阳和咸阳出土的画像砖最为精美。 战国末,秦国最先开始了从木椁墓向砖室 墓的演变,使用画像空心砖来修建墓室。 伴随着秦军统一六国的号角声,画像空心 砖墓被秦人从关中带到了关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