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挫折与心理防御机制
时间:2025-07-12
时间:2025-07-12
第六章 挫折与心 理防御机制学习目标: 1、说出挫折的概念 2、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 3、列出挫折的心理行为反应 4、说出影响挫折感受性与耐受 性的因素 5、简述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
第一节 挫折概述一、挫折的概念 人们在有目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是无 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 的情绪反应。产生挫折需要三个条件: 1、挫折情境 2、挫折认知 3、挫折反应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一)外在因素 (二)内在因素 1、生理 2、心理:能力、经验、抱负水平、动机冲突、 不合理的需要。
三、挫折的心理行为反应(一)情绪的反应 1.攻击 2.焦虑 3.冷漠 4.固着 (二)理智反应 1.坚持目标,继续努力 2.调整目标,循序渐进 (三)个性变化
练习产生挫折的三个条件是( ) A、挫折情境 B、挫折认知 C、挫折反应 D、挫折情感
第二节 影响挫折感受性与耐受性的因 素一、认知评价因素 (一)理解挫折的普遍性 (二)认知挫折的两重性 (三)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生活中的挫折 二、人格因素 三、应对能力因素 四、身体素质因素 五、社会支持系统
练习1、“理解挫折的普遍性”属于影响挫折感受性与 耐受性的因素的( ) A、认知评价因素 、 B、人格因素 C、应对能力因素 D、社会支持系统 2、当我们遭受挫折打击时,有哪些办法可以帮助 我们减轻挫折感?
第三节 心理防御机制一、概述 个体在遭受失败和挫折时,不知不觉中,使 用某些心理策略,用较易为自己接受的方式 来解释主客观之间的问题,以保持心理上的 平衡,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
二、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一)建设性防御机制 升华:把因不被社会允许或接纳的本能欲望、冲 动导向较高级的、能为社会所接受或赞许的目标 或方向。
(二)替代性防御机制 1.补偿:“补偿”一词,首先出现于阿德勒的心 理学中。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 (inferiority)(来自小时候,自觉别人永远比自 己高大强壮,所产生的自卑),而此种自卑感觉 striving superiority 使个体产生“追求卓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 的需要,而为满足个人“追求卓越”的需求,个 体乃借“补偿”方式来力求克服个人的缺陷。我 们使用何种补偿方式来克服我们独有的“自卑 感”,便构成我们独特的人格类型。因此阿德勒 主张,欲了解人类的行为,根本上必须掌握两个 基本的观念一一自卑感和补偿。
2.认同: “认同”意指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 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 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 就定义来
说,认同可借由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 以为个人带来不易得到的满足或增强个人的自信。 例如:一位物理系学生留了胡子,是因为他十分 仰慕系中一位名教授,而该教授的“注册商标” 就是他很有性格的胡子,此学生以留胡子的方式 向教授认同。其他如“狐假虎威”“东施笑擎” 都是认同的例子。 认同有时也可能认同一个组织。 例如:一个自幼失学的人,加入某学术研究团体 成为该团体的荣誉会员,并且不断向人夸耀他在 该团体的重要性。
3.抵消:无论人有意或无意犯错,都会感到不安,尤其是当 事情牵连他人,令他人无辜受伤害和损失时,的确会很内疚 和自责,倘若我们用象征式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发 生的不愉快事件,以减轻心理上的罪恶感,这种方式,称为 仪式与抵消。例如:一位有了外遇的丈夫,买轿车、送钻戒 给妻子来消除心中的罪恶感,并且以这个行动来证明他是个 尽责的丈夫;又如:一位工作繁忙无暇陪孩子的父亲,提供 孩子最好的物质来消除心中愧疚感,并目似这个行动来证明 他是照顾孩子的。另外新年时节,打破东西说“岁岁平安” 也是一样,都是采用“仪式与抵消”的防卫机制。
(三)掩饰性防御机制1.合理化 :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 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 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 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 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 理化”,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 “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
(1)酸葡萄(sour grapes) 当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因自己能力不够而无法取得时,就 加以贬抑和打击,称为酸葡萄。 (2)甜柠檬(sweet lemon) 与酸葡萄相反的,另一种自卫机制是甜柠檬,此方法是 指企图说服自己和别人,自己所做成或拥有的已是最佳的抉 择。 (3)推诿(projection) 此种自卫机制是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其他理 由,找人担带其过错,个人心灵之平静。
2、反向: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 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乃将其压抑至 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称为 反向。换言之,使用反向者,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 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比的。在性质上,反向行为 也是一种压抑过程。例如:一位继母根本不喜欢丈 夫前妻所生之子,但恐遭人非议,乃以过分溺爱、 放纵方式来表示自己很爱他。又如一位好吃糖,但 被告诫吃糖会蛀牙,且不为妈妈所喜欢的女孩,每 每与母亲逛超市,总指着糖果对母亲说:“不可以 吃糖,吃
糖会蛀牙,且妈妈不喜欢。 …… 此处隐藏:23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