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史学(2)
发布时间:2021-06-05
发布时间:2021-06-05
古生物学和地史学课程知识点总结
化石群。若化石群中保存原生物群中的大部分呢成员,且保存着原地生存状态,但一小部分被搬运走了,这种原地埋藏化石群称为残留化石群。
异地埋藏:生物死亡后经过搬运,离开原地。形成的化石中大部分成员属同一生物群,并未经搬运,但混入了搬运来的生物,有同时期的或不同时期再沉积的为混合化石群。有些化石群是生物全部搬运后再形成,可能来自几个时代的生物群,称为搬运化石群。
11.原地埋藏与异地埋藏的辨别标志
① 化石保存的完整程度:一般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完整,很少受到破坏,且保存原生活时的状态。
② 个体大小的分选性:原地埋藏的化石,大小极不一致,从中可观察到从幼年期到老年期个体形态的变化;异地埋藏的化石,因经过流水搬运,往往同样大小的个体埋藏在一起,且有磨损现象。
③ 两壳保存的分散性:原地埋藏的双瓣壳化石一般是两壳闭合,即使两瓣分离,同一地点或同一层位中,两瓣数量比例大致为1:1;异地埋藏则同一种属两瓣比例极不一致。
④ 观察判断生物的生长位置:原地埋藏的化石往往保持着生物原来生活时的位置和方向,或稍有变动;异地埋藏的化石不保持原生活位置。
⑤ 化石的生态类型与其埋藏环境是否一致:原地埋藏的化石群的群居组合与环境是一致的,异地埋藏则不一致。
12.化石的类型
① 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保存下来的化石。又可分为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
不完整实体:生物遗体被沉积物掩埋后,仅由生物硬体部分经历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石化作用才形成的化石。占据了实体化石的绝大部分。
完整实体:生物的全部遗体(软体和硬体)未经明显变化,大体呈原来状态保存下来的化石。(特殊条件:冷冻、密封、干燥、具防腐作用的泥炭和沥青)
② 模铸化石:不是生物遗体本身形成的化石,而是生物遗体在底质、围岩、填充物中留下的各种印模和铸型。可分为4类:
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的生物软体的印痕,常反映生物主要特征。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和内部填充物上留下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外模是生物硬体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模,反映原生物硬体的外表形态和构造特征。内模是壳体内面特征留下的模,反映生物硬体的内部构造。内模和外模形成后生物硬体被溶解,经压实作用使内外模重叠在一起,形成复合模。
核化石:由生物硬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内核是填充生物硬体空腔中的沉积物固结,形成与原空腔形态大小一致的实体,其表明为内模。外核是埋藏的硬体溶解后再沉积物中留下的空间被充填而形成与原硬体同形等大的实体,其表面特征与原硬体表面特征相同,外表特征由外模反印到外核上形成。
铸型化石:当生物体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被溶解并被另 一种矿物质充填所形成的化石。
下一篇:第一节---种子的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