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2012年7月考试病理生理学考查课试题(7)
发布时间:2021-06-05
发布时间:2021-06-05
(AP)。
3. '水肿:是指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
的一种表现,与肺、脾、肾、三焦各脏腑密切相关。依据症状表现不同而分为阳水、阴水二类,常见于肾炎、肺心病、肝硬化、营养障碍及内分泌失调等疾病。
4. 发热:由于致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
发热。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的影响。因此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如不知自己原来的体温,则腋窝体温(检测10分钟)超过37.4℃可定为发热。
5. 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引起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它是一种功能障碍状态而不是一种疾病,可因肺部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各种疾病的并发症。
四、简答题:1. 简述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
应激性溃疡是指病人在遭受到各类重伤(包括大手术)、重病和其他应激情况下,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粘膜的糜烂、溃疡、渗血等,少数溃疡可较深或穿孔。当溃疡发展侵蚀大血管时,可引起大出血。发生机制
A胃粘膜缺血:这是应激性溃疡形成的最基本条件。由于应激时的儿茶酚胺增多,内脏血流量减少,胃肠粘膜缺血,其粘膜的缺血程度常与病变程度正相关。粘膜缺血使上皮细胞能量不足,不能产生足量的碳酸氢盐和粘液,使由粘膜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和覆盖于粘膜表面的碳酸氢盐-粘液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所组成的胃粘膜屏障遭到破坏,胃腔内的H+顺浓度差进入粘膜,而粘膜血流量的减少又不能将侵入粘膜的H+及时运走,使H+在粘膜内积聚而造成损伤。
B胃腔内H+向粘膜内的反向弥散:这是应激性溃疡形成的必要条件。胃腔内H+浓度越高,粘膜病变通常越重,若将胃腔内pH维持在3.5以上,可不形成应激性溃疡。目前认为,粘膜内pH的下降程度主要取决于胃腔内H+向粘膜反向弥散的量与粘膜血流量之比。在胃粘膜血流灌注良好的情况下,反向弥散至粘膜内的过量H+可被血流中的HCO3-所中和/或被携走,从而防止H+对细胞的损害,反之,在创伤、休克等应激状态下,胃粘膜血流量减少,即使反向弥散至粘膜内H+量不多,也将使粘膜内pH明显下降,从而造成细胞损害。
C其它:尚有一些次要因素也可能参与应激性溃疡的发病,酸中毒时血流对粘膜内H+的缓冲能力低,可促进应激性溃疡的发生。胆汁逆流的胃粘膜缺血的情况下可损害粘膜的屏障功能,使粘膜通透性升高,H+反向逆流入粘膜增多等。应激溃疡若无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在原发病得到控制后,通常于数天内完全愈合,不留疤痕。
2. 简述劳力性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
劳力性呼吸困难:开始仅在剧烈活动或体力劳动后出现呼吸急促,如登楼、上坡或平地快走等活动时出现气急。随肺充血程度的加重,可逐渐发展到更轻的活动或体力劳动后、甚至休息时,也发生呼吸困难。 机理如下:开始仅在剧烈活动或体力劳动后,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肺部血流增加,为了维持正常的通气/血流的值在正常范围,机体就会通过调整通气,即当肺泡内氧分压降低和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刺激和兴奋呼吸中枢,从而使通气增加来达到新的平衡,即病人感觉呼吸费力。即是劳力性呼吸困难。
因活动时加重心脏负荷,机体耗氧量增加;坐位时下半身回心血量减少,减轻肺淤血的程度;同 时坐位时膈位置降低,膈肌活动增大,肺活量增大造成呼吸困难。
3. 简述代谢性酸中毒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血浆H+浓度增高对心脏和血管的损伤作用主要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