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作文目送读后感(优选24篇)(2)
发布时间:2024-05-19
发布时间:2024-05-19
亲情-----因为有亲情的牵绊,一旦失去就会痛
永远讨论没有尽头的话题,怕就是亲情吧。父母情,子女情,兄弟情……永远无止境的人生哲学问题。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读这样的文字,让我蓦然想起朱自清的《背影》,两人对人生的体悟大概都异曲同工吧。只是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不说困难也是难过的吧,你长大了,父母渐渐老了。有一天他们会离你而去,重复不断的,你亦会离子女而去,可是亲情就在这个过程中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细腻的笔触,她写兄弟情之间的微妙“多么奇特的关系啊!如果我们是好友,我们会彼此探问,打电话发简讯写电邮,相约见面,表达关怀。如果我们是情人,我们会朝思暮想,会嘘寒问暖,会百般牵挂,因为,情人之间是一种如胶似漆的黏合。如果我们是夫妻,只要不是怨偶,我们会朝夕相处,会耳提面命,会如影随形,会争吵,会
和好,会把彼此的命运紧紧缠绕。但我们不是。我们不会跟情人一样常相厮磨,不会跟夫妇一样同船共渡。所谓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择和承受。”兄弟,是什么呢我们成长在同一个屋檐下,但终归有一天,我们会分离,在各自的生活里寻找归期。家,是什么呢很多人因为彼此需要,进入同一个家,于是家会有夜深人静的温暖,会有锅碗瓢盆的叮咛,向往自由时,很多人又纷纷逃离,于是家里只剩下留下的人,体态渐孱弱,步伐渐蹒跚,愈来愈清净的声音。亲人,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远离,家会随着物是人非的改变渐渐变质。这是我的思考。读她的文字,所有一切都让我思考,想得深了,我也会在深夜里体会亲情的意义。可是不是所有的问题最终都可以得出答案,答案最终可能更不能令人接受,可是正如龙应台所写的那样,“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所有的一切都可能在时间推移下变了模样,但是归根结底我们都还在亲情那根线的牵动下触动心迹,就已经够了。
友情-----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谈到友情,这个字眼,我特地百度了一下“友情”的含义,它这么说:“友情表示“无缘之慈悲”,无缘即无条件之意。无条件之友情,即是世间超越血缘、地缘,出离家园与国家,超越骨肉血亲之爱,超越国别地域之爱,对所有人皆可平等奉献、交流无条件之友情,这即是友情的奇特之处。”说实话,我着实被它的释义所惊倒。因为我一直肤浅地认为友情仅是限于两个人或几个人之间,淡淡的联系和交情,仿若“君子之交淡如水”,而百度居然给出了这么宽广的定义。而这里,我想要谈的,依然不过是粗浅的两个人之间的友谊。龙应台《牵挂》一文写:“一个才气纵横的人中风昏迷,经月不醒。你梦见他,梦见他突然醒来,就在那病房床榻上,披衣坐起,侃侃而谈,字字机锋。他用中文谈两岸的未来,用英语聊莎士比亚的诗。醒来,方知是梦,天色幽幽,怅然不已。或者是一个十年不逢的老友。久不通讯,但是你记得她在小院里种的花香,记得她念诗时哽咽的声音,记得她在深夜的越洋电话里谈美、谈文章、谈人生的种种温情。你常常想到她,虽然连电话号码都记不全了。”淡淡的文字,藏着淡淡的哀愁,友情,大概就是这样融入生活里的波澜不惊,没有亲情的脉脉不得语,没有爱情的惊天动地,可是独有相交相知的心有灵犀。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吧,人生难有几知己。看《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感动之余,想到的是,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隐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
爱情-----激情,友情,亲情我们之间无所不有,却唯独没有爱情
龙应台写她和年仅17岁的儿子华飞间的对话。关于《少年维特的烦恼》,儿子华飞说:“老师跟我们说:你们可不要相信这种‘纯纯’的爱。事实上,爱情能持久多半是因为两人有一种‘互利’的基础。没有‘互利’的关系,爱情是不会持久的。”然后儿子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件事。作为母亲的龙应台惊讶之余,想起了自己的17岁“我飞快地回想起十七岁的自己:我,还有我的同龄朋友们,是相信琼瑶的。凡是男的都要有深邃而痛苦的眼睛,女的都会有冰冷的小手和火烫的疯狂的热情。爱情是只有灵没有肉的,是澎拜汹涌一发不可收拾的;
唯美烂漫、纯情而带着毁灭性的爱情,才是最高境界的爱情。”我们大概都已过了琼瑶式的爱情的阶段,越来越物质的社会,越来越物质的价值观,我们的爱情观早已不是那么天真和纯情。那么,我们的纯真去哪了呢《诗经》里“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唯美诗句,穿梭于千年的时光,那些美好和纯真,真的就已经停留在时光里了吗爱情,这个不可思议的话题,绵延了千年,讨论了千年。千年里触摸爱情的纹络,我也未曾懂得。龙应台在她的《(不)相信》一文里写到“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那玲珑剔透的冰块吗”这样的文字,没有直逼人心的气势,只是来自心底的叩问,却更能引人深思。文中她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毕竟答案在人心,各有不同。可是有没有一种爱情,不需要转化,永远以爱情的形式保留下来呢我不知道,太难了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我们似乎已找不到什么东西可以见证永恒,甚至我们已不需要什么东西来见证永恒,可是,龙应台最后仍然给了答案。“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那么,这就是爱情吧,我想。
那些关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之
生与死的距离-----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从古至今,讨论生死的文章不少,其间自有大学问者。曾看过一句美丽的话,是这么形容生死的“雨夜之美,在于意境,在于生生不息,花草吸纳水汽,原本的死意,也悄然流去,这才是雨夜的美处,也是人生的味道。”能把生和死看得这样清楚的人,想必即使是面对死亡,内心依然平静如水吧。可是世间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将生死放下呢即使已告诉自己,死亡只是已另一种方式开始新生,可是真正面对死亡,亦止不住难过......龙应台看着父亲在自己目前渐渐失去了呼吸,是用怎样的心情,她写下“你告诉自己:注视他,注视他,注视他的离去,因为你要记得他此生此世最后的容貌。佛经的诵声响起,人们将他裹在一条黄色的缎巾里。你坐在他的身旁。八个小时,人们说,诵八个小时的经不断,让他的魂安定下来。他躺在你面前,黄巾盖着他的脸。是的,这是一具尸体,但是,你感觉他是那么的亲爱,你想伸手去握他的手,给他一点温暖;你想站起来再去亲亲他的脸颊、摸一下他的额头测体温;你希望他翻个身、咳嗽一下;你想再度拥抱他瘦弱的肩膀,给他一点力量,但是你不动。你看见血水逐渐渗透了缎巾,印出深色的斑点。到第六个小时,你开始闻到淡淡的气味。你认真地辨识这个气味,将它牢牢记住。你注视。”文字读到这里,我已然不能想象这样不动声色的描述下藏匿的悲伤。当面对深爱的人就这样永远离开了自己的生命,永不再见。虽说生死有命,可是感情毕竟是个理智无法控制的抽象存在。然而龙应台在最后,她依然这样说“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火石,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那撑伞的人啊,自己是离乱时代的孤儿,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儿女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已惘然。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燃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
继续旅程。在一条我们看不见、但是与我们的旅途平行的路上,爸爸,请慢慢走。”我们无法阻止一个人的离开,但是,你可以让他在你的心上,不离开。时间与空间----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从小到大,我们听过的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说起来数不胜数,说起来也可以长篇大论了。什么“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等,说都说不完。可是,看到龙应台的文字时,我却还是陷入了沉思。“想想看,你用什么东西量时间一只沙漏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炷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盏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时间。有时候,我们用眼睛看得见的“坏”去量时间,一栋每天路过的熟悉的房子,从围墙的斑驳剥落到门柱的腐蚀倾倒,然后看着它的屋顶一寸寸扩大垮陷,有一天野树爬藤从屋中昂然窜出,宣告完成------需要多少时间有时候,我们用非常细微的“动”去量时间。星星的行走、潮水的涨落、日影的长短,不都是时间的量器”我们每个人都是时间中的一员,即使如何挽留,时间依然会流走,当然不同的人,生命的价值是不同的,时间的长度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呢,历经十几年的人生,我到底收获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我的大把大把的时间,都用来干什么了突然想起已去世的年轻女歌手姚贝娜,想起她唱过的《时间都去哪了》,斯人已逝,其韵常存。那么,时间都去哪了时光里的那些人和事,又都去哪了每个人都在提问时间,那么对时间来说,想想看,你用什么东西量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