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文化传承议论文800字
发布时间:2024-05-19
发布时间:2024-05-19
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范文网为大家提供《高中生文化传承议论文800字》,欢迎阅读。
博采千家诗赋,风流百代文章。文化反哺早在古代就已存在,只是因为那严苛的伦理礼教三纲五常,文化反哺只能以一种隐忍的形式温吞地苟且偷生。
遥望曾被李白美酒长歌的身影笼罩的宋代,欧阳修作诗填词只求为自己的朝代在文学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他更对苏轼倾囊而授,更将文化领袖之衣钵相传。而也正是苏轼把清风明月换了宋人的名,让宋朝街坊里巷皆歌宋人的令。在创作达到巅峰后,苏轼摇身一变成为大师级人物,反过来提点了欧阳修的创作,亦通过这文化反哺点亮了整个宋朝的光辉。
不只苏轼,韩愈的古文运动,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文坛的变革是文化反哺的一部分。他们反哺已是整个中国文化过往厚重的积淀,当年仰望先生遗风的学子,变成苍苍云上一代宗师,正是这种角色转换之间文化走向辉煌。
然而,无论是苏轼、韩愈,还是白居易,那个年代的拘谨严苛使他们无法弘扬“文化反哺”这一逆流的旗帜;相比之下,生于当下的我们则有着更好的反哺机会。
从小到大,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师长影响着,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学会了用自己的目光审视世界,也看到了更多的长者的视角不可体味、不能理解的东西,那是属于这个新世界的激情与勇气、热情与冲动。
而幸运的是,我们可以转换角色,将我们所看到的传达给他们。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互联网是快捷的`通信载体而不是所谓的“万恶之源”,我们可以告诉他们流行歌曲亦可以传达真情实意而不只是靡靡之音,我们也必须这么做。
我们继承了传统文化太多的美好,而现在我们要将在新文化中感受到的东西反哺给旧文化,反哺给上一辈的人。
且让我们转换自己的角色,将我们体验到的新文化潮流反哺给旧文化中的长辈。且让当年的清风明月染上今朝的漫天星辉,且让中华文化在这样的角色转换之间越发璀璨夺目。
从望闻问切到火药、指南针,我们大中华民族对世界作出了多少贡献,创造了多少奇迹?五千年文明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去改变世界,创造未来。而这一代的年轻人们,却抛弃祖国崇洋媚外!
西餐、韩国日本料理在中国的猖狂,就是因为这一代人的民族意识淡薄,盲目地追捧。例如冬至,我们大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我们潮汕地区也吃冬至圆,吃了长一岁。去年冬至,学校像往日一样,也没人在谈论关于冬至的事;而几天后外国的圣诞节,全校学生都对这个外国的新年着迷得走火入魔,猖狂的互送苹果,甚至连学校都要学生做圣诞贺卡。这难道不令人感到可悲吗?
我们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确让我们自豪,可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不再是当年受到各国人尊重的“唐人”,而是侵略者刀叉下的一块肥肉,中国文化被美国日本摧残,国民对自己的民族失去了信心,于是清朝灭亡。现在我们中国的确是一个经济、军事强国,可我们的文化却是十分脆弱,连那个小韩国都来抢我们的端午节,甚至是四大发明的印刷术……
各国家之间的文化战争,是不会停止的,而胜者可以存留,失败者只能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世界文明的主导者,我们中华民族绝不能倒下。文化长河之间互相碰撞,只有我们每一位国民,都用自己的灵魂扞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校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诵读儒家文化的读书声、春节时家家户户团聚吃年夜饭、京剧川剧的精髓代代相传……这不是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支持吗?
握紧刀,打一场文化的翻身战,我们中国一定会成为文化强国!
漫步在齐鲁大地,豪迈之感油然而生。当你沉下心步入孔庙,敬畏之心悄然生出。千年的古柏,曾是仲尼亲手种下,巍巍的大成殿曾是乾隆亲自督造。当你周围的一切都满载着历史,你的心也会庄重起来。”墙角的青苔,斗角的檐牙,古老却焕发着生机,正如儒教的发展,从孔夫子周游列国不被待见,再到汉武帝“独尊儒术”时的造极,或者是佛、道文化的冲击,甚至连也无法断绝这一古老文化。千年的传承,无数思想的汇入。“传承儒”如黄河之水,从天上来到人间,无数支流的添增,终成就壮观的壶口,咆哮的水流。
但,历经千年的传承,也差点毁于一旦,走在热闹而又冷清的孔庙中,悲痛地望着破坏的痕迹。大成殿的反复搬迁,树木的一次次砍伐,石碑的拦腰截断,在那些文化的吱呀声中,在岁月的毁灭声里,谁不曾为这些文化叹首惋惜。如阿城在《树王》中写到的,“巨树被狂热的革命热情拒倒了,“树王”在树的死亡中也死去了。”,十年的浩劫,作为封建礼教正流思想,“批孔”之风大肆盛行,孔庙也无以幸免,千万藏书被炬,无数石碑倒下,鲁莽的行为愣生生将这千年文化来了个腰斩。当时的“正确”行为,其实,大家都清楚,这同时在毁灭人类自己,“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不,忘记过去意味着灭亡。好在浩劫过后,大难不死的文化又开始蓬勃发展,儒教思想又开始深入人心,被批评的重回神坛,被拉下深渊的再回顶峰,孔子凭借着他的能力翻案了。从表面来看是的,但,在孔庙中的我眉头紧锁。
未清理的垃圾仍旧很多,人与人之间仍然充斥着火药味,横眉一皱,高声话语一触即发。仍然有人抢先一步,挤进队伍中。在至圣先师的注视下干这些的确有些不妥,当今社会,人们普遍有些烦躁,话语也不觉急了起来,这可不是提倡“仁”的思想所教育的。这也不该是礼仪之邦中普遍存在的。推行的孔子之风应当更加深入人心。人的内心很难完全接受一个思想,素质的问题仍需解决。
当今的我们站在文化传承与否的边缘,而决定,就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