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锦集18篇)(初中历史七年级知识点总结)(11)
时间:2025-07-10
时间:2025-07-10
②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9、以上证据是否确凿?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
不确凿。“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愤愤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被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那只丑猫。
10、从真相大白后,“我”的忏悔中我们能否说说“我”是怎样的人?
我”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11、对于这样一个人,针对他使丑猫受冤而遭打而死这件事,你能否给他些忠告?
凡事不能单凭想象,主观臆断,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要宽容、要仁爱。
八、归纳主题:
1、“我”家养的三只猫,无论怎样,结局都是不幸的,对于它们的悲剧命运,你有什么感想?
弱小——命运不能自立。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它们的悲剧命运是具有必然性的。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不受欢迎的人,往往成为冤案的牺牲品。
2、本文主题是什么?(结合练习一,来谈自己的看法)
无论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好恶带着某种私心和偏见,违背客观实际情况去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偏差,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主题理解:
1、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表现“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我”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或者“做人的道理”:人们应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
2、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揭示了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
九、探究写法
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详细了第三次铺垫对比(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
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
“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二只猫丢失后,那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夺人所爱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所以,好久不愿意养猫。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了的想法。
小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十、课堂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消耗(hào)怂恿(Sǒngyǒng)诅骂(zǔ)蜷(quán)
二、作者是怎样运用“伏笔”来写前两只猫的命运的?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第一只:“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湿了”——暗示了它“死亡”的必然之势。
第二只:“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跑到街上,在哪里晒太阳”“总看见它在铁门外边。”“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暗示了它亡失。
三、简要分析我家不喜欢第三只猫的原因:
因为它不如前两只猫好看,性情忧郁、懒惰。
十一、作业:思维拓展
同学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会怎么想、怎么做?
板书设计:
第一次养猫(1、2)细节描写1、表现“我”严于律己的精神。
心理活动描写或者做人的道理。
猫第二次养猫(3—14)细节描写
心理活动描写
第三次养猫(15—34)细节描写2、揭示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
心理活动描写
课后反思
一、导入新课
导入: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月出没、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像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一个被幻想加工过的神奇世界便产生了:山川日月风雨等自然事物都有一个专司其职 …… 此处隐藏:142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