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我爱这祖国诗歌)
时间:2025-05-26
时间:2025-05-26
学 科 语文
课 题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学习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
方法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
2、通过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讨论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情感
态度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历代文人总是通过诗歌来寄托自己的爱国情感。你知道哪些表达爱国感情的诗文名句?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三、介绍背景
(多媒体展示背景)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学生自由发言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认识作者,了解艾青的基本情况
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由学生熟知的爱国诗句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初步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背景资料的交流,要引导学生能联系诗歌的时代背景来感受诗人的创作激情。这样能使学生更贴近作品、贴近诗人,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多媒体出示):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了解日军侵略我国的历史,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自由朗读诗歌
把握停顿和句中的重音。
学生自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表现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心,形象地表达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指名读
学生练读、指名读。
男、女生分别齐读
全班齐读
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诗歌那优美的韵律,如画的意境,简洁、生动的语言以及各异的表达方式, …… 此处隐藏:1368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