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新的教育理念新的实验课本──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2)
时间:2025-05-08
时间:2025-05-08
三、教学方法建议
怎样用好“标准本”一年级下册呢?我们认为要注意四个“性”,即实践性、主体性、基础性、趣味性。下面分别来说一说。
1、实践性
首先,我们对语文课的认识应有一个全新的理念。什么是语文课?语文课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语文课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只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职责是组织,示范,点拨,答疑,鼓劲……一句话,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而不是越俎代庖,包打天下。当然,一年级小朋友年龄小,教师在指导时,表述要具体形象,要多演示。如指导小朋友说话要大胆,就应当说:怎样做算大胆呢?身子站直,眼睛向前看。两眼看天花板或者地面,弯着腰,都是胆小的表现。还可以演示一下给小朋友看,并演示一下应当怎么站才叫大胆。
要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如识字就可鼓励孩子借助社会环境,一些电视节目的片名、片尾、节目主持人的姓名、广告用语等,容量大,多次反复,趣味性强,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
2、主体性
“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过去识字有个固定的程式,即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学生齐声拼读字音,分析字形,连词读字。这样做,剥夺了学生识字的主动权,生字不管难易,统统“一刀切”,也是不合理的。
要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儿童。可以深入浅出地渗透一点汉字的知识。如学了“马”、“虫”后再学“蚂蚁”的“蚂”,就可以告诉儿童:蚂蚁是昆虫,所以是虫字旁,“马”是告诉我们这个字的读音。哪个字难学,可以让儿童自己找,自己想出记字的方法。如“蚕卵”的“卵”,有的小朋友这样记:柳的右半个,两边各加一个小点儿就是卵。另一个小朋友的记法则不同:蚕卵我见过,是个小圆点,我一看到“卵”字里的两个小圆点,就记得这是“卵”,字了。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来记字,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3、基础性
小学阶段要求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一年级更是基础的基础。对于几项最为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我们都一一在教材中作了落实。如写字,可以采取“识写结合,描仿人体”的方法,即识什么字就练习写什么字。通过描红、仿影使学生的字逐渐“人体”。所谓“人体”,不是人前面柳欧赵之体,而是人楷书之体。要指导学生用好配套的习字册。还要坚持“提笔即是练字时”。正如叶老所说:“咱们天天为了实际需要而写字,其实是天天在练字,更不必特别划出练字的时间。”我们要引导儿童养成这么一种良好习惯:不管在什么场合下写字,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划地写,认认真真地写。又如读书、背诵,我们也都有明确的要求,应一一予以落实。
良好学习习惯的落实,关键在于老师坚持不懈地抓。要“反复抓”,还要“抓反复”,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如教学词串“夜晚 繁星 亮晶晶/爷爷 奶奶 小丁丁/竹椅 蒲扇 萤火虫/牵牛 织女 北斗星”,不是光识了字就算完成任务,还要让儿童诵读,就像诵读一首诗,一边读一边在头脑里浮现出一幅生动可感的夏夜纳凉图。儿童既识了字,又认识事物,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4、趣味性
人们常以“书山有路勤为径”作为劝学的格言,然而我们更看重一个“趣”字。因为只要读书感兴趣,你不叫他“勤”他也会“勤”,即所谓乐此不疲。现代神经认知科学的研究也证实:大脑组织在接受感兴趣的信息时,会分泌出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这种物质引起大脑神经兴奋的功效比吗啡大50~100倍。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所以说,教学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怎么才能激发儿童兴趣?有这么一句名言,叫做“蹲下来看孩子。”很有道理。举例来说,教儿童口语交际──听故事演故事,可以给他们戴上大树、苹果的头饰表演一下。不要低估了头饰的作用,儿童的世界是童话的世界。一戴上头饰,无论在扮演者本人的眼里,还是在其他小朋友的眼里,他就是故事中的某个角色了。有经验的老师都很注意头饰的运用。它会增加趣味性,使学习变得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