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藤野先生导学案(藤野先生详案)
时间:2025-07-12
时间:2025-07-12
课题:1. 藤野先生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鲁迅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会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重难点
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及运用的反语。
3.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划线的字注音
绯红( ) 芦荟( ) 油光可鉴( ) 解剖( ) 不逊( )
芋梗汤( ) 匿名( ) 诘责( ) 瞥( ) 深恶痛疾( )
2.释义:
绯红: 诘责: 标致: 油光可鉴:
掌故: 落第: 不逊: 托辞: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3、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根据你自己的理解为本文划分一下层次,并概括层意。
2.试找出本文记叙的线索。
3.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用“藤野先生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写一句话。
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一)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2、句子赏析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3、第二自然段中“清国留学生们”又在干什么? 这一段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朗读“中国是弱国,……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思考下面的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的两件事
2.这两件事分别给作者怎样的触动?
3.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体会这句话中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1、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2.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离开东京?他为什么学医?又为什么弃医从文?这些都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结合课后练习一)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在仙台的食住情况、匿名信事件、电影事件,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见、相处、相别的过程,也正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不断发展的过程。他只身到仙台学医是出于爱国主义激情,后来也正是由于作者怀着炽烈的爱国主义,才与藤野先生结成深厚的友谊,最后也正是由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他毅然离开了藤野先生。本文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形散神凝,错落有致,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串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六、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 对下列各句所运用修辞手法的判断哪两项有误( )
A.(“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夸张、比喻)
B.她(冰心)敏锐地感到了这部分青年的危机:“不能升天,不甘入地”,他们被“悬在天上人间的中段”。(引用)
C.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引用)
D.(“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鲁迅初写小说是 1918年,登在《新青年》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阿Q正传》,其时第一次使用“鲁迅”笔名。( )
(2)1930年前,鲁迅的作品汇集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回忆录《朝花夕拾》,一本散文诗《野草》。( )
(3)《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都选自鲁迅的 …… 此处隐藏:83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