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导学案 答案及教案(七年级上册我的老师)
时间:2025-05-13
时间:2025-05-13
七年级上《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导学案
课标要求:
一、本文是叙事性记叙文,要弄清它们的“六要素”,进而抓住文章内容要点,弄清文章中心意思,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课文的作者及其主要代表作。
三、掌握课文注解中及课后“字词积累”中词语的音形义。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马克·吐温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自己对文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2、理清本文记叙的事例,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
3、品味文中的真情实感,体味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
4、理清文章结构,学习作者前后文联系的方法。(教学难点)
回顾预习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伶俐( ) 差事( ) 编辑( ) 撰文( )
滑稽( ) 戏谑( ) 煞费苦心( ) 猝不及防( )
言简意赅( ) 乳臭未干( ) 趾高气扬( ) 诽谤( )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借助课文注释或者工具书完成,写在书中的课后词语积累里)
煞费苦心 滑稽 猝不及防 六神无主 俗不可耐 心血来潮 言简意赅
刮目相看 戏谑 乳臭未干 盛气凌人 微不足道 趾高气扬 诽谤
借助课本、工具书或其他资料或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自主学习,掌握课文注解中及课后“字词积累”中词语的音形义。课前听写,检测,强化基础。
3、马克·吐温,原名 ,是 国著名的 ,代表作
4、熟读课文,本文叙述的顺序是: 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
这次尝试的起因 ,结果
预习所要达成的效果决定着课堂听课效果。课前朗读课文至少2遍,写上段序。在整体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先找文中的关键句子、词,再加以概括,以旁批的形式写在课段落边上,最后读完后,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自己一时不能回答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质疑、讨论。
【问题探究】
1、马克吐温在编报的时候,他做了哪几件事?作者详写的是哪些,略写的是哪些?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
在圈点法阅读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文章写了几件事,总得来说比较容易,但学生会产生不同意见。是三件还是四件等都有可能,所以有讨论的必要。叙述多件事的文章,要详略恰当。引导学生从把握文本主题的基础上来分析判断材料的详略安排。这里有个误区教师一定要指出来,就是不能以字数的多少来判断详略。
2、这期报纸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一题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答案都在阅读段中。找相关的句子,然后加以概括。不过学生可能找不全,这就需要小组合作。
3、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在哪儿得到了体现?除这些以外,你认为作者还有哪些品质?
记叙文,写事离不开人,写人离不开事,所以记叙文,人物特点的分析是重要内容。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来表现的。当然人物是离不开事的,所以从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来分析概括人物的特点。学生可能不能全面地概括人物的形象,会很笼统。不过这是学生自学的结果,课堂可以再来分析和讨论。
4、语言分析:
(1)“我”嘲讽希金斯、两位知名人士、新来的外乡人,分别是“煞费苦心”、“狠狠”、“有分寸”,你能谈谈这是为什么吗?
考查词语的准确运用。引导学生辨析词语的意义和习惯搭配,或者逻辑性。还有是语言表达的分寸感。这是个难点。可以先在小组里讨论,教师再点拔。
(2)作者的语言是幽默诙谐而带有讽刺性,你能举例说明吗?
本文一大语言特色。但要讲授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的幽默与中国的幽默是有区别的。所以本文语言的幽默诙谐感,很多学生体会不到。
5、(讲故事)课外阅读并向同学推荐自己知道的马克.吐温作品。或者课下搜集一则幽默或讽刺的故事,下节课讲给同学们听
【交流展示】(适当运用多媒体等)
一、交流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各小组学习组长将任务分配给组员,并组织探讨,实施同伴互助。将组员罗列的问题做好标志进行归类,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则提到班级交流。)
三、介绍马克.吐温的作品片段或展示幽默故事
四、口头说文,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说得好。“第一次真好,第一次感觉真奇妙。”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一 …… 此处隐藏:96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