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教案17(五人墓碑记原文及翻译)(2)

时间:2025-07-14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四、学习文章

1.研习内容

课文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本文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一般的碑文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另辟蹊径。只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话。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作者为何如此行文?本句又有何特点?

明确:本句用“者”提顿,用“也”煞句,“者”“也”照应,是古汉语中判断句中的典型结构。一开篇就为五人为什么而死作出判断,说明五人之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之“被逮”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的。这里已包含着对五人的颂扬,突出了一个“义”字,为后文议论张本。同时点明“为义而死”应颂扬,那些“不义而生,不义而死”的人又怎么样呢?对于这些,作者暂还没有发表议论,然而讽刺的锋芒,也已经从对五人的颂扬中显露出来。

另外,“义”字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下文无论足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紧扣“义”字展开的。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正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因而,这样开篇,还可起到开门见山,提纲挈领的作用。

问:既然文章开篇便点明“五人激于义而死焉”,按一般规则该讲他们是如何“激于义而死”的了,但作者却按下不表。而是写建墓情况,给读者留下悬念,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文章继续蓄势,承第一句“颂扬,’之义,通过对建墓经过的叙述,继续扬“颂扬”之情。文章由“死,”而“葬”,由“葬”而“立石”,这不仅仅是单纯叙事,而是富褒于叙。请想,“葬”不是由不肖之徒、匹夫所为,而是由“贤士大夫”们“请于当道”“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并在墓门立石“旌其所为”,既是对“五人”为义而死的高度赞扬,同时又暗含着对比。“五人之死”与“魏阉”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之比,可谓爱憎分明。尤其是最后一句“呜呼,亦盛矣哉”,用一个充满激情的赞颂来收束上文,继续蓄势。同时,反衬下文。引出对比。

问:文章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地列出一组对比。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讨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对比内容。(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其实,作者这样一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但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

问:以上两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请同学们概括一下内容要点。

明确:交代五人墓碑的由来,通过一组对比提出问题,暗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发人深思,引出下文,并点出建墓之址,意味深长。

2.指导翻译

请同学们翻译文章。(投影或多媒体显示要求)

注意语气词的翻译。译出文中的语气,并落实字词:葬、盛、徒、疾病、已

提示:应鼓励学生自己翻译,自行纠错。

3.巩固练习

(1)辨析下列词义

(2)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

A.台阶 B.清除 C.整理 D.授职

去今之墓而葬焉( )

A.名词,坟墓 B.名词,墓碑

C.作动词,刻墓碑 D.作动词,修坟墓

参考答案:

(2)B D

五、小结

有褒必有贬,本文前两段打破前人写墓碑记的常规,极力颂扬五人之大义,其实也暗含着对其对立面的暴露和批判,并由“何也”一问引起下文的叙述和议论。“五人之皦皦”,究竟“何也”,且听下回分解。

六、布置作业

1.根据注解试译三至六段。

2.思考:“激于义而死”在文中有何作用?

《五人墓碑记》教案17(五人墓碑记原文及翻译)(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