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2)教学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拼音版原文)

时间:2025-06-27

 

课题寡人之于国也(2)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教学重点:1、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解决办法:1、学生自学质疑、讨论答疑

2、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3、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2.、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学讨论答疑

教师诱导讲析用时10分钟学生思考活动练习用时30分钟

教师诱导讲析学生思考活动练习

一、复述前三段内容,抽查翻译情况。

二、分析解读四五段:

1、请同学们讨论解决下列词语的意思

 

 

 

 

 

 

 

 

 

 

 

 

 

 

 

 

 

 

 

 

 

 

 

2. 孟子认为实现“王道”首先应做到什么?

 

师小结:本段孟子向梁惠王描述实现王道的景象。

三. 分析解读第六段。

1.“树之以桑”中的“树”是何用法?

 

2、请同学们讨论解决下列词语的意思

 

 

 

 

 

 

 

 

3.“七十者衣帛食肉”中“衣”“食”是什么用法?

 

 

4.“然而不王者”中“然而”的古今意义是否相同?“王”又当何以解?

 

5.“未之有也”有什么句式特点?

 

 

6.孟子所描述的政策是什么政策?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理想?

 

 

师小结:本段写孟子向梁惠王提出“仁政”的方针路线,他认为只有实行了“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四. 分析解读第七段。

1、段中的“检”“涂”“发”各作什么解释?

 

 

2、“非我也,岁也”是什么句式?

 

 

3、请同学们理解“兵”的意思:

 

 

 

 

 

 

4. “王无罪岁”中“罪”是什么用法?

 

5. “斯天下之民至焉”中“斯”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意思是否相同?

师小结:孟子用类比的手法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

五、教师进行指点,或预先点译难句。

 

 

六. 讨论: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今有何值得借鉴之处?

提示: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公民的道德素质的建设。

七. 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阐述

孟子 答疑 2.使“民加多”的措施

 

结论——保民而王 一、学生翻译、背诵

二、1、 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 无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同“毋”,不要的意思

B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不,没有

C地无四方,民无异闻 不论,不分

② 胜

A谷不可胜食也 尽,完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胜,取胜

C予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

D数石之重,中人弗胜 承担,承受

E自古邪不胜正 超过

③ 数

A数罟不入洿池 密

B数口之家,再以无饥矣 几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屡次

D愿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

E数不胜数 计算

 

2、答:使老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安定。

 

 

三、

1、答:“树”是名词用做动词,种植。

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

A申之以孝悌之义 把,介词

B斧斤以时入山林 按照

C以五十步笑百步 因为

D王好战,请以战喻 用

E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来,表目的

F田家候之,以兴农事 根据

G固以怪之矣 通“已”,

寡人之于国也(2)教学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拼音版原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