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歌──给暖暖》教案(秋歌一一给暖暖材料作文)(2)
时间:2025-07-15
时间:2025-07-15
“暖暖”乃是一个兼有多重意蕴的称语:“给暖暖”,既是诗歌所呈送的对象,它本身即具有某种私己的意味──第一、二节的末行均以“暖暖”成行,这应是诗人刻意为之,“暖暖”直接成为倾诉对象出现在诗中,诗歌本身的私己性呈现无遗。而且,在现代汉语词汇当中,“暖”并非那种单独即可构成语义单位的词素,它从来都是和“温暖”“暖和”等共同出现,其意义也不越出此一范围,由此,“暖”直接成为了生命(衰败世界)的亮色。此外,从音节看,“暖暖”为叠词,“暖—暖”,读起来有一种舒缓的效果──印着诗人呈现了衰败的时节和自身的生命境况,诗歌看似意境优雅且松散,实际上充满了紧张的精神内质,这一舒缓本身也应是指向这一精神的,即借此来适度缓解这一紧张。而当诗人说“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时,它最终意味着“衰败—慰藉”这样一次心灵(精神)漫游的完成。
当然,诗歌是一个“在路上”的东西,它从来都不追求一种“完成”的意义。关于这一点,还可一提的是“十四行”。这样一个源自欧洲的诗歌体式,在某种程度上,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境遇有某种相似:最初来自民间,后经由文人“采录”与大力写作而最终成型;且同样具有严格的形式要求(比如押韵)。它出现在这样一首充满着古典韵味的诗歌中,并不显得突兀,“也不在辽夐的秋空/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了”,这或许提示了“古典”在现代社会的某种处境,那就是它已不足以为生活在繁复时代的现代人提供全部的精神内涵,它势必需要某些补充──在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当时代不断移进,当精神之困境、生命之感怀不得浮泛──“悲秋”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个体所能凭藉的精神基点到底何在呢?如果过多地沉溺于古典时代就已经反复表达过的精神世界,其价值基点又何在呢?
这对于书写生命意识与精神世界的诗人而言,无疑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选自《扬子江诗刊》2005年第2期)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