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教案(哈姆莱特上课视频)(2)
时间:2025-07-02
时间:2025-07-02
二、本文语言特点
学生探讨本文语言特点,教师加以引导。
点拨: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格,使剧本具有了像诗一样的语言。
莎士比亚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1.明喻如“我的幻想也就像铁匠的钻石那样黑漆一团了”(残酷的现实使哈姆莱特的理想变得黯然失色);暗喻如“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应付以国王为代表的人所过的装疯生活);借喻如“一响空枪”(一场假戏)。
2.课文中类似的比喻句还有:明喻如“(开场词很短)正像女人的爱情一样”,讽刺情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感情的背叛。借喻如“让那有毛病的马儿去惊跳退缩吧,我们的肩背者是好好的”,借“有毛病的马儿”喻“国王”。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幽默,这种语言风格与哈姆莱特装疯时的精神状态相一致。
五、分析《哈姆莱特》的影响、主要人物形象
1.影响:
《哈姆莱特》这个悲剧是莎士比亚的中心作品,最丰富的作品;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已经在西方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世界各国的导演和批评家往往把这出戏当作自己的毕业课题;翻译家总想译一译这部作品;演员总想演一演这个角色。三个多世纪以来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解释,种种不同的译本,种种不同的演出,真是五光十色。
《哈姆莱特》可以说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被人们讨论最多的一部悲剧了。并且还由此而产生了一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可见它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2.哈姆莱特的形象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读完本文后,并请结合全剧,说说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畅所欲言。
提示:哈姆莱特和克劳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葛忒露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里迪斯和葛忒露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
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作品通过他与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封建恶势力的斗争,全面地展示了人文主义的先进性、战斗性及局限性。哈姆莱特是一个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艺术典型。
八、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探究·练习”三,体会本文悲愤忧郁的基调,把握作品主题。
2.完成本课辅导练习。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