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归来课堂实录(大雁归来课堂实录肖培东)(2)
时间:2025-05-20
时间:2025-05-20
生2:是他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
师:为什么冬天可能受到枪击呢?而到了春天就不可能了呢?
生2:因为冬天它们都找不到玉米粒了,在第六自然段的倒数第二行,“它们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
师:不在这里。我提示下,应该在第三自然段。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找得到?我们一起把第三、第四自然段读一下。
生:(集体朗读。)
师:读完之后有没有发现?
生9:第三段的最后一句。“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师:这是什么时候?
生9:这是在新的季节来临的时候。
师:嗯,也就是在春夏秋季节,但是为什么冬天不会呢?其实这段的上面开头有的,我们读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大家读下第一句。
集体朗读“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戚斯康星的法规。”
现在知道了吗?
生2:知道了。
师:是什么?
生2:戚斯康星的法规。
师:戚斯康星的法规的内容其实就在第四段的开头。是什么?春夏秋这些有大雁的季节是不少猎杀的,冬天是可以捕杀的。但是冬天有大雁吗?(没有)大雁是种什么鸟?(候鸟)所以我们看文章要前后联系起来看。我们经常考试,阅读题做不到,其实不要纠结,阅读题的答案都在文中,你把文章前前后后、反反复复的读,就会发现答案就在这个文本中。好,我们现在继续分享刚才两位同学的观点。
生10:我觉得第二段把大雁和主教雀、花鼠作对比,侧面烘托大雁的坚韧不懈。
师:你还看出了还有对比,跟主教雀、花鼠对比,看到了大雁的那种认准目标,坚持不懈。很好!这段其实就是写大雁的迁徙,它认准了目标,他就会义无反顾的往南飞去。
生11:我想说的是一个错误。
师:你看出了个翻译的错误,很好!只看到好的,看不到差的,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
生11:就是第三段的第二行。“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我觉得这个“也几乎是一声不响”有点不通顺,我想改成“也几乎一声不响”。
师:多了个“是”,是不是?
生11:嗯。
师:我们一起把这两个句子读一下。“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也几乎一声不响”。你们觉得那个更顺畅?在读的时候感觉上那个更顺畅?是课文上的?还是这位同学说的?
生5:课文上的。
师:为什么说是课文上的?
生5:因为我觉得不顺畅。
师:大家都说课文上的好。其实,这是翻译作品,同样一个人名,各人的翻译不一样的,更多的情况是意译。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还真的 不能迷信课文,我对他的这种思考表示高度的赞成。但是,我也认为课文上是对的。“也几乎是”,有个“是”,强调了不是一声不响,有的时候还是响的。因为它毕竟是鸟,翅膀的波动也会响。这个“是”有强调的意味。在这里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副词,尽管“几乎”也是个副词,是强调一种语气。我们要能说出个道理,要能够自圆其说,至于说我这个观点你赞成不赞成,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但是你说出来要有道理,你不能简单地说“书上的好”、“我的好”,书上的好,好在哪里? 我的好,好在哪里?
生12:第四段的倒数第二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大雁之所以能够一触到水就叫起来,他绝对不是一两次的观察才敢这样的,他是经过反反复复的观察才得出这个结论,这里很安全。很好!
生12:课文表达的是作者热爱大雁,敬佩大雁的情感。在倒数第三段的第一句“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人们发现,各国之间的联合是不可预期的。”
师:文章在大雁前面用的修饰语“我们的”,还有在讲农场的时候也用了 “我们的”,大家如果把“我们的”去掉后,就会发现感情色彩不一样。当然,“我们的农场”还告诉我们这帮人和我家的这个农场对大雁这样的鸟类的保护意识相当的强烈。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意识,才有大雁在我们这个农场嬉戏、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种状态。文中除了写大雁的归来,写它们的飞翔,写他们怎样觅食、嬉戏,作为一种鸟,这有有没有从另外一个角度再写大雁?
生8:第九自然段都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的。
师:我们一起把第九自然段读一下,然后再回答。
生:(集体朗读。)
师:我想问一个问题,然后你在谈你的想法。你读了这段以后,能不能模仿下大雁的叫声?
生13:“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
师:我换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写大雁塔下和平鸽的叫声,你怎么写?如果用一个词语写公鸡的叫声怎么写?(老师模拟公鸡打鸣)“咯咯”,这是什么词?
生13:象声词。
师:在这段中有没有用象声词来写大雁的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