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断想说课稿(地下森林断想主题)
时间:2025-05-25
时间:2025-05-25
《地下森林断想》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今天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了地下森林断想说课稿,这篇地下森林断想说课稿可以迅速让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做到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相信对大家的授课有一定的帮助!一起来看看。
地下森林断想说课稿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说教材
本文紧扣题目中的“断想”,从作者的“所见、所想、所感”三个方面来组织材料,从而引发出对顽强生命“绝不屈服、永远向上”的精神品格的赞美与讴歌,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二、说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火山爆发、地下森林等相关的资料。
2、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3、体会作品揭示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面对灾难的积极的态度。
三、说重点:
1.学习本文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作特色。
2.品味作品精炼、优美、富含哲理的语言,并学会运用。
3、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生命是一个抽象的话题,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和感悟生命的内涵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四、说教法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本文。
①课前让学生搜集地下森林和火山爆发的资料,指导学生充分的预习课文。
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内容更形象直观,增大课堂容量。
③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方法的引导,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多角度的交流感悟
④从课堂走向生活,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和情感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说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1、出示地下森林图片,播放《森林狂想曲》。
2、说作者: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3.说基础知识: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环节二:研读课文,揭示主题。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
(一)教师提问:文章的题目是《地下森林断想》,“断想”是什么意思?作者主要想像了哪几幅画面?
(二)梳理地下森林形成的漫长过程
1、找出表时间以及事物变化的关键词句,作上批注。
2、先自主归纳、整理成一段完整的话,再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再进行感情朗读,更能让学生感受地下森林形成过程的漫长与艰辛,并为其精神品质而感染。
环节三:说段意: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教师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环节四:感悟精神品格,揭示本文的主题
这是本课的难点,我打算用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悟读课文,完成这一任务。
问题1:你认为地下森林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结合文中相关的句段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想让学生紧扣文本,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归纳出地下森林的品格。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揣摩13、20、24段。
问题2:同学们,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在赞美地下森林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问题3、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
教师总结: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 …… 此处隐藏:82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