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清:朱自清先生传略(浦江清朱自清)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朱自清先生,字佩弦。他的字不很通行,他的名是每个中学生都知道的。他写的文章,或署名,或署字,而书成出版时,一概用名。在学校里也用名,学生都称他为朱自清先生。原籍浙江省绍兴县人,祖父讳则余,字菊坡,祖母吴氏。祖父为人谨慎,在江苏东海任承审官十余年,民国纪元前七八年退休,迁居扬州。父讳鸿钧,字小坡,母周氏。民国纪元前十四年,前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一八九八)旧历十月初九日,先生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为小坡公之长子。后来他在扬州成长大,在扬州读书,就入籍为江苏省江都县人。祖父退休后,他的父亲随侍在扬州,任扬州承审官。先生原名自华,弟国华,物华,妹玉华,皆生于扬州。民国元年,菊坡公逝世,留下些产业,家道小康。此后他的父亲到过江西石港、江苏徐州,历任盐酒各税局局长,廉直清正,一无积蓄。读过他的诚挚动执行的《背影》的都知道他有位极其慈爱的父亲。那时他的家庭遭遇不幸,祖母病故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在变卖家产,借钱办丧事。菊坡公的一生谨慎,小坡公的忠厚廉直,这此性格不折不扣地都遗传给先生。
扬州从隋唐以来是南北水陆交通的都会,富庶繁华,人文荟萃之邦。先生纪年,值科举初废,学校方兴,早承庭训,读过些经籍古文。民国纪元前后入新式学校,在安徽旅扬公学上学。十五岁,入两淮中学(今扬州中学),成绩优异。十九岁毕业,即考入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预料。父亲的喜欢,自不必说,而千里迢迢,进京求学,为了安慰老人,他答应了早婚。到京半年,寒假中赶回家乡结婚。夫人武氏,名钟谦,扬州名医武威三之女,与先生同岁,婚后感情甚笃,仍北上读书。不料祖母病故,父亲赋闲,他愁着读书年限太长,恐家计艰难,遂改名自清,投考北京大学本科,再发再中,又被录取。时北京大学尤以文科著名,先生入哲学系,加速用功,在三年内修毕学程。民国九年夏,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院哲学系,得文学士学位。
先生群性交游,在北大认识不少同学。同他交情最厚的有同学兼同乡的任中敏,在校时不熟而后来成为良友的有俞平伯。哲学系主任胡适教授正领导着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风起云涌,给予先生的影响颇深。他热心参加学生运动,并开始创作。最先试新诗,其后用功散文。早期的作品,收在《雪朝》、《踪迹》两个集子里的,正是五四运动前后所写。使他成名的是长诗《毁灭》与长篇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何》,作于北大毕业后的两三年。时人比《毁灭》为新文学中的《离骚》、《七发》,评《秦淮河》篇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此时他一跃而第一流作者。
在杭州第一师范,初尝讲坛粉笔生涯的滋味,他觉得很不合式,几乎要辞职,是学生留住了他。他的思想很新,同学生热心地讨论哲学上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提倡用白话写作,策励青年,食得到学生的信仰。历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杭州,民九至一一),吴淞中国公学,浙江省立第六师范(温州,民一一),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第十师范(温州,民一二至一三),湘江省立第四师范(宁波),私立春晖中学(上虞白马湖,民一三至一四)的国文教员,江苏第八中学(扬州,民一四,他的母校)的教务主任兼教员。在江浙两省教书五年,教育了不少青年,同时也训练了自己。他渐渐地抛弃哲学,专心研究语文教育。他所任教的各个地方,不乏山水名胜,课余游览,写新诗,游记,散文,陆续在文艺杂志上发表,同时加入了上海的文学研究会。在此时期,他和夏丐尊、叶绍钧、丰子恺、朱光潜、郑振锋为友,互受影响。在语文教育上的同道有夏、叶两位,后来他和叶绍钧合作了许多有关于国文教学上的著作,其趣味与经验,植根在这五年的中学国文教学上。每一个中学生都读过他的文章,他的书,终身得到他的益处。
白话文运动慢慢地成功,攻破了国学和古文的壁垒。民国十四年北京清华学校加办大学部,成立国文系,聘先生为教授。校址在北京西效清华园,环境幽美,图书丰富。国文系中多老辈,有古文名家,又有前清的翰林举人,先生年才二十八。然而青年学生中喜欢新文艺的,却愿意转到他的班上来(见《哀韦杰三文》)。清华设有国学研究所,聘梁启超、王国维等为导师,学术空气浓厚,于是先生见闻日广,益谦虚,自居后辈。次年,接眷到校,住清华园西院。《荷塘月色》、《儿女》两篇写他在园中生活。他把散文零篇,继《踪迹》后,集成《背影》一集付印。那时,他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生活的重担压着。不幸武氏夫人积劳在疾,十八年,在扬州病逝,年仅三十有二,遗二子三女。
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国内统一,定都南京。清华学校改国立清华大学,由罗家伦氏长校。他的老同学扬振声长文学院,兼中国文学系主任,气象一新。新的计划是尽可能向新文学方面发展,先生亦参与草拟方案。十八年,扬氏离校,冯友兰氏长文学院,先生继任为中国文学系主任。他的专门研究是诗歌与文学批评,任“新文学概论”“歌 …… 此处隐藏:153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