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共176页可下载)(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
时间:2025-05-25
时间:2025-05-25
3、运用比喻“像牛马,像虎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巫山云雾的变幻多姿。另外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巫山的云比庐山的更有趣。
四、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
1、文章按照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层次井然。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
2、介绍景物时,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
3、采用多种修辞与写作手法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 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用烘托、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三峡的险恶。
4、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到了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
五、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
附板书设计:
1 巴东三峡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
--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夔府的江岸
教学反思
2.周庄水韵
教学目标
1、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 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 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 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 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 教师检预习效果。
斑斓 顔色错杂灿烂
迷离 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 耀眼
晶莹 光亮透明
参差 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 仔细听
娴熟 熟练
摇曳 摇动
如诉如泣 形容声音柔细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 内变化多
稍纵即逝 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3、 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1、 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 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 仲春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 冬天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 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细细品味。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 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 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 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 ,~~~~~~~~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考练习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
3、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朗读品位赏析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