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五首》课文全解(语文版七年级语文)(2)
时间:2025-05-13
时间:2025-05-13
⑵《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却话……”的寄想看似平易,实则奇崛。它把“巴山夜雨”的场景一下子搬向想象中的未来时间。那里出现的是北方某地窗前的亲友秉烛夜话,在灯花的跳动中,出现了那时已成为过去的、如今夜雨之中孤单身影愁苦思念的影象,如同电影的“切入”--在未来的画面中切入了如今的现实、即对于未来而言此日已为过去的物境人情。佛家的三世相:过去、现在、未来在这里奇妙地实现了融合!
不仅是现在而且还有将来,不仅仅是眼前已实现情景还有未来尚待验证的情景的契合;从今天想象明天,又从明天想象今天--各个不同的时空得到自由往返的交通。已有的无定会聚的怅惘,与假定性的异日异地的回味今日今地,以至于把伤怀与苦况当作付之一笑的欢乐。其间所体现出来的通脱的人生哲理,的确倚仗于诗人对于时空观念的创造性把握。不能如期与未可预期的会聚,及其想象中的补偿,使时间得到了广延,空间得到了拓展,人的情感的存在也得到了扩大和充实。因此,这首诗中充填的不仅仅是别离的伤怀以及相聚的未可预期,而是增添了期待、憧憬甚至是想象未来、回味此时苦况所产生的乐趣。
⑶《淮上与友人别》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离亭晚”中的“晚”字很重要。它既充分表现了惜别之情,又为下一句补景设色。两位朋友在“离亭”话别而不愿分别,直留达到天“晚”,终于不得不在暮霭沉沉、暮色苍茫中分手上路,各奔前程了。“君向潇湘我向秦”,茫茫别意,都从两个“向”字传出,令人黯然销魂。明人谢榛却认为此结“如爆竹而无余音”;因而移作起句,将全诗改为“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长笛离亭晚,落日空江不见春”(《四溟诗话》卷一),未免点金成铁。
明清诗评家多认为此诗有盛唐风韵。沈德潜把它和被几个诗评家分别推为唐人七绝“压卷”的“秦时明月”、“渭城朝雨”、“黄河远上”、“朝辞白帝”等并列(《说诗晬语》卷上),是当之无愧的。著名的《鹧鸪》诗第二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颇有神韵,但从全篇看,还不如此诗完美。
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一个知己朋友,虽然远隔天涯,也好似近在邻居。这是对杜少府的安慰,同时也有点赞扬。对杜少府来说,你远去蜀中,不要感到寂寞,还有知己朋友在这里,不因距离远而就此疏淡。对自己来说,像杜少府这样的知己朋友,纵然现在远去蜀中,也好像仍在长安时时见面一样。这两句是作者的名句,也是唐诗中数一数二的名句。但这两句并非王勃的创造,他是从曹植的诗“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变化而成,他利用“万里犹比邻”这个概念,配上“海内存知己”,诗意就与曹植不同。后来王建也有两句诗:“长安无旧识,百里是天涯。”这是把王勃的诗意,反过来用。不能不说是偷了王勃的句法。
⑸《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诗的颈联,紧承颔联而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白居易称赞这一联“神妙”,就是从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景、情、理相结合的角度来评价的。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可以不必以“沉舟”和“病树”自比,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后人的引用义与刘禹锡的本义不完全契合,这是不奇怪的。不同时代的欣赏者,在欣赏特定时代的某一具体作品时,思想感情上会产生某种基本一致的艺术感受,人们称之为“共鸣”。但文艺欣赏中的共鸣是十分复杂的,不同时代的人,欣赏某一作品时所产生的共鸣,不会与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例如: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吟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名句,是出于其不得“致君尧舜上”的感慨;三十多年后,领导政治革新运动的王叔文,读杜甫的这两句诗,“欷泣下”,则出于其与宦官、藩镇斗争失败的哀思。
【类文品读】
读《归园田居》,回答问题: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陶渊明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中 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
2.诗中体现了农家生活艰辛的一句是 。
3.诗人体现在诗中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说?
4.体现了全诗主旨的一句是哪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