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学实录(《泊船瓜洲》教学视频)(2)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补充阅读资料:王安石与《泊船瓜洲》
王安石(1021—1080)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北宋神宗皇帝非常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政知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有些官僚的极力反对,他们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三年后,他丢掉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钟山的家中。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皇帝仍然要他进京。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这一天晚上,他乘船停泊在瓜洲江边。站在月光下,他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此番进京,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他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他又回到了南京。
师:带着问题,拿着笔,一边快速浏览,一边把你觉得有用的地方划下来。
(生认真地看补充资料,边看边划记号。教师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一会儿,边组织学生交流。)
师:王安石这次出门是要干什么去啊?
生:到京城去做官,做宰相。
师:王安石是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原来就是宰相,后来被罢了官,这次进京又是去做宰相。他在做宰相的时候,做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齐声):变法。
师:什么叫变法?
生:改革。
师:变法,就是把原来的那些不好的制度换成新的制度,好的制度。王安石变法给国家带来了很多好处,也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后来他却被罢了官。这次皇帝又让他去做宰相,他两次推辞,做宰相都不愿去,是怎么回事呢?
生:因为他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罢去了宰相的职务。这次去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生:他担心自己再次被罢免。
生:他担心自己坐牢,甚至被杀头。
师: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王安石写后两句诗的心情。
生:忧。
师:他忧什么?
生:他在担忧自己的命运:这次进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啊。
生:他担忧,这次去会不会坐牢、杀头?还能不能回到家乡啊?
生:他也在担忧国家的命运,变法好能不能进行,能不能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呢?
师:他不仅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也为国家的前途担忧。这个时候你再读后面的两句诗,你怎么读?
(几个同学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无限感慨地,入情入境地朗读了后两句诗,读出了诗人的“忧虑”、“惆怅”、“茫然”。学生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对诗歌的情感体会明显比之间深入了。)
师:“诗言志”,诗人写诗的时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情感的。我们读诗的时候,要读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诗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点评:及时补充必要的资料帮助学生读懂诗心,而不是靠老师的“告诉”,这又是在让学生自己去获取。)
四、延伸阅读,训练学生探究能力
师:下面我们看看王安石的另外两首诗。
(出示《元日》,全班一起读)
师: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元旦
师:这里讲的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元旦,而是新年的第一天。
师:王安石写了这一天的一些什么情景呢?
生:放鞭炮,过新年,春风送暖,喝屠苏酒,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对联。
师:对。这首诗是王安石第一次做宰相,推行变法的时候写的。大家思考:王安石为什么要写“放鞭炮,过新年,春风送暖,喝屠苏酒,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对联”,写这首诗的时候内心会想些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师:还有一首诗,大家读一读。
(出示:《梅花》,学生朗读。)
师:《梅花》这首诗这首诗写什么?
生(齐声):梅花。
师:王安石第二次做宰相后,又丢了官。这是他回到家乡以后写的。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心里又在想什么呢?他要表达什么情感呢?
带着这些问题,请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给学生分了工,有三个小组讨论《元日》,另三个小组讨论《梅花》。教师巡视指导。)
师:先讨论《元日》。谁能读懂王安石的内心?
生:新年的第一天,王安石心情好,他写“放鞭炮,过新年,春风送暖,喝屠苏酒,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对联”是表达他愉快的心情。
生:王安石写《元日》时,是在改革成功时写的,他看到老百姓过着幸福的日子,所以很开心。
师:你想得很深刻。王安石变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
生:我觉得最后一句有两个意思,它的表面意思是写人们把旧春联取下来换上了新的。他内心的意思是:他所推行的变法也正是这样,把旧的制度废除,换上新的制度。
师:旧的总是要去掉的,新的总是要来到的。看看这首诗中代表“旧”的有哪些?
…… 此处隐藏:127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