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学案例(狼优秀教学实录)(2)
时间:2025-07-06
时间:2025-07-06
──这就是这堂课的人文性所在。
当然,对某些文言语句适当让学生翻译一下,或者用较少时间让学生复述一下故事情节,也未尝不可,这样或许会使本堂课的教学更加充实一点。
整堂课着力贯彻了“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的教学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既掌握了文章的生字词和主要内容,又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自主研读,夯实基础。对字、词、句的疏通全无教师串讲之弊,放手让学生解决:自由研读,参照脚注;回顾旧知,新旧比照;结合语境,自我揣摩;辨析阅读,探寻规律;读顺句读,读中悟义。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口诵心惟、触类旁通,以自行研读为主,辅以伙伴学习,合作攻关,很快就疏通了全文,效率比较高。新课改要求教师以科学方法让学生自主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这一点,本堂课较为到位。
2、情境学习,趣味变式。教师充分注意课文情节曲折的特点,注意初中生心理特点,设置诸多学习情境,让学生披情入文,含趣细品,收效显著:开头语言描述、录像呈现,使学生顿生“愤悱”之情,兴趣陡涨;然后对屠夫心理活动进行变式叙述,生动形象,自然熨贴;再后来,让一小组全程表演两狼对话,惟妙惟肖,逼真逗人;最后播放背景音乐,改用讲故事的方式串读全文。课堂全程都溶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本课将极易滞重刻板的古文学习转换成飘逸灵动的情景短剧,学生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3、个性阅读,独特体验。作品的内涵、主旨应由读者在阅读鉴赏中自行发现,自主建构。周老师从故事表层宕开一笔,抛开传统的也是唯一的主题,启发学生从狼的角度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诸如,“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抓住时机方能取胜”,“小利勿贪”等等。让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交流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这是本课的又一大亮点。
张永林(海门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这是一节真正让学生动起来的课,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反映了教师对自我在课堂教学中应有角色的准确定位。
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走进彼此的世界,达到共生共进的目的,没有民主、宽松的氛围是做不到的。周老师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出色。学生对屠夫和狼的心理揣摩与演绎等富有张力的主动参与和课堂表现,就是周老师教学民主、人格平等的反映。
关于多媒体辅助手段的运用,我以为,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由文字所引起的理解、联想、想象往往超出语言本身。而很多教师用多媒体演绎文本的语言形象,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其实窄化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丧失了许多再造语言形象的机会,干扰了学生的阅读体验,长此下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将会日渐萎缩。而周老师运用得可谓恰到好处,她没有用多媒体来代替学生的语言感悟、体验和理解,凡涉及语言揣摩、品味的环节,都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严格地说,课件在整堂课上只用了两次:上课伊始,放了两段“狼”嚎叫和“狼”追击猎物的录像,这一设计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狼”的声音和形象,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还有一处是课的最后放了两段“狼”作为地球生命个体存在的另一种生活画面,把学生引向对自然生命的关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狼”有了重新认识。这两处既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具象化、情境化的作用,又使之成为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
我觉得“第五个步骤”值得商榷。周老师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由对屠夫和狼的文本认识转向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但是这样一来,冲淡了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深刻把握,游离了文本作者、教材编者的意图,不无舍本逐末的意味。新课改反对“教教材”,强调“用教材教”,但并不是说可以放弃教材,或者对教材作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对于教材,首先要进入其中,去理解它,感悟它,然后才是走出其中,拓展它,生成它。对文本的拓展延伸不是没有边际的,必须立足于文本,依从文本作自然生发。这堂课最后的延伸拓展似乎显得牵强了些,与文本的勾连少了点。试想,教一篇如《斑羚飞渡》之类的文章,是否也可以作这样的延伸拓展呢?在我看来,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段时间放到读通、读顺、读懂的训练和质疑评读上来。
冯卫东(南通市教科所):我想补充两点意见:第一,文言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因材施教”。我这里所说的“材”,不是指教学对象(学生),而是指教材,即文章本身。《狼》一文情节曲折动人,对这一类叙事性特强的文言文本,我们不能因为“夯实基础”的需要,而一味地进行字、词、句的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情节引人的优势,赋予教学过程以情节性、生动性、趣味性,也就是张永林老师所说的,要“让学生动起来”,要让课堂动起来。失此,所谓的“扎扎实实”就会“演变”成僵化、呆板,就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片面 …… 此处隐藏:322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