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羚飞渡》教学实录(斑羚飞渡的优秀教案)(2)
时间:2025-07-09
时间:2025-07-09
……
二十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船头先下去,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诺曼底号”遇难记》(节选)
(一女生朗读这个故事。)
教师:这是法国大文豪雨果写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片段。大家刚才在读到结尾部分的时候,有同学在小声地说,这与课文的结尾是一样的。对,这两段文字简直就是同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从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知道: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开始确立“护弱”的文明原则。但是是不是一切就那么简单呢?
出示幻灯片九:
材料三:克拉玛依大火
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的舞台大火,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孩子们及他们的老师在一个大礼堂里开会,不幸发生火灾,结果烧死的是孩子和深爱孩子的老师。各级领导捷足先登全部脱险。……在紧要关头,有人大叫一声“让领导同志先走”,而这些领导同志衮衮诸公还真的先走了,不知这些苟活到今天的人如果看了《泰坦尼克号》会作何想法。……
这场震惊中外的克拉玛依大火,带走了288名中小学生和37名老师 。
教师(朗读此则材料,补充):有一篇文章叫《克拉玛依将铭记》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生死关头无私的老师们为孩子牺牲的故事,她们就站在门口,却终于放弃了生命──因为她们一直在组织着孩子们逃命啊。大家可以课外去读一读,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让领导同志先走”的声音和身强力壮的“领导同志”先生的事情呢?
教师:现在我们大致可以知道,人类的不同的选择的源由是什么。
出示幻灯片十,作简单讨论:
思考一:
规则·文明与野蛮
兽的规则──弃弱=“野蛮”
人的规则──护弱=“文明”
早期的规则──弃老=“野蛮”
后期的规则──敬老=“文明”
文明中仍然残余的“野蛮”
教师:那么请问,现在你知道了,你该如何选择吗?请你来说说。
一女生:我想我是文明社会的人,我会选择保护弱者和他人的。
师:你有没有把自己当成要被保护的弱者才这么说的呢?
学生(赧然):没想过。
[教学过程C:话题推进,从集体生命到个体生命]
一男生:我想我还是会和大家一样选择吧──保护比我弱小的人。
一男生:我想我还是会选择自己的逃命的。(众笑)
师:这个同学敢于说不中听的真话,这是一种勇气。但他说自己还是要逃命的,这是卑鄙的吗?
生:他也没错,因为求生是人的一种本能。(观众掌声)
师:这就引发了我们的第二个思考。刚才我们在思考面临灾难时作为群体的人类的选择,但是在灾难中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它该如何抉择呢?
出示幻灯片十一、十二:(学生读这两段文字。)
思考二:个体生命的尊严
材料一:
《斑羚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
材料二:
《“诺曼底”遇难记》: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
师:请问:这两个材料中对作为个体的“人”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一个是毫不犹豫的,后面一个中的人们本来是想逃命的──因为他们要用枪威胁才能安静下来。(观众掌声)
师:这难道是说,人性本来是卑鄙的吗?我们再来看一段电影,大家一定会说,这不就是《诺曼底号遇难记》的片段吗?
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描述场景如下:
泰坦尼克号渐渐下沉,船员们忙着组织妇孺登上小艇逃命,甲板上上演着一出出丈夫与妻子,儿女与父亲永别的惨剧。恋爱中的杰克和露丝也在甲板上,露丝不愿抛下杰克一个人逃命,她的未婚夫卡尔找到他们,劝说露丝逃命,他撒谎说已经定好了逃命的小船,杰克也可以上船。露丝信以为真,登上小艇徐徐下降。
而在小艇下降前的片刻,泰坦尼克号的主人艾斯梅偷偷地溜上了船逃命。组织逃命的船员迈达特看到了这一幕,十分震惊,但仍然不动声色地指挥小艇下降……
悲怆的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响起,人声消失,徐徐下降的露丝和其他获得生命的人们望着镇静地指挥着这一切的迈达特和混乱的人群……
(全场肃然,为电影中的镜头深深感动。)
师:为什么指挥登船的迈达特没有揪出那个下船逃命的男人?
生:我想是因为当时很乱,如果揪出他只会增添混乱。
生:因为他也一个生命嘛,多救出一个生命不是更好的事吗?
下一篇:《马》说课设计(马说的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