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设计(《社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时间:2025-05-14
时间:2025-05-14
【教学目标】
1、培养对祖国河山热爱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体会细致的写景以及融情于景的写法。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想】
文章景物描写优美,语言流畅自然,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各种朗读方法加深对内容的感悟和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巧于点拨,鼓励学生能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疑难问题,力求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入景的。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交流以“童年”为话题的习作,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的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童年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种永生难忘的体验。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社戏》中看出来。
二、了解作者
关于鲁迅的有关情况,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介绍了,在此,可用复述的形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次加深印象。
突出以下内容: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三、学生默读课文
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
2、画出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3、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语句最精彩,最能引起你的联想?最好能说说为什么?
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要求:学生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尽量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教师可先范读一段,也可以请读得好的同学读,形式可以多样,目的只有一个:使学生再次感悟,体会情感,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此基础上:
1、试着拼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能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惮 踱 颇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 宛转
2、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文中围绕中心事件又写了哪些事情?请写出每件事的主题词。
明确: 看戏前波折,夏夜行船戏,船头看戏,月夜归航,
五、学生速读课文
要求:
1、除写看社戏以外,文中还写了其他活动或事件吗?
明确:
⑴ 开头写随母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捉虾等有趣的乡间生活。
⑵ 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
2、提倡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出示投影):
⑴ 开头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与中心情节有什么关系?可否去掉呢?
明确:这一部分为中心情节的展开作好铺垫,如果去掉,后面的情节会显得过于突兀,且显得过于单调。
⑵ 文章末尾写看社戏的余波,其中“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爱平桥村,正是因为平桥村的人善良可爱。深化主题。
⑶ 在文中找出表现平桥村淳朴民风的句子,每人至少找2处,此外,你能用几句话,写出你家乡的好民风吗?不设统一答案。
讨论中,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发言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教师不予纠正,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自己辨析解决。
六、组织学生熟读全文,为下节课作准备
七、布置作业
1、选一段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
2、摘抄文中的词语,做好词语积累,并学会灵活运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课文中关于月下出航,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的景物都写得充满诗情画意,请几位同学配乐朗诵其中的片断,让其他同学闭上眼,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内容,力使学生深切体会语言的流畅自然,激发对祖国河山热爱的感情。
二、学生精读课文(4~30节)
1、请班上男同学齐读第10自然段,女同学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词语,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明确:动词:拔、点、磕、架。充分描绘出小伙伴驾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
2、学生“夏夜行船”段,引导学生揣摩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作者写“夏夜行船”时,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请将作者所描述的景象复述出来。并说说作者是怎样烘托“我”急迫心情。
明确:景象:月色、连山、赵庄、渔火等。写起伏的连山如奔兽,以动写静,烘托“我”急迫心情。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心情更是迫切。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情。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船头看戏”的段落,思考在作者笔下“我”所要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明确:不好看。
⑴ 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没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