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实录及反思(风筝教学实录)
时间:2025-07-12
时间:2025-07-12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本文又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前可布置学生从网上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以便课上交流。“网络资源促进中学生阅读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在本校已进行了半年,因此学生大多能从网上快捷地获取资料。
运用多媒体手段激情引趣,以情感角度切入,运用“复线并行”的结构组织教学,“说”、“读”、“演”、“解”,将多种能力的训练渗透其中。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改变以接受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同时,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高。
〖课前准备〗
学生:
1、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划出难解词句,并制成的问题卡片。
2、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教师: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广泛搜集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步骤〗(本课设计为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电脑课件展示:儿歌 MTV《三月三》(苏红演唱)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有声有形,唤起美好回忆)
2、学生用美的语言描绘自己放风筝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
4、电脑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对照资料卡片,自由朗读,初步了解鲁迅。
二、整体感知
1、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2、复述故事,注意记叙的要素。
3、课件显示问题组:写了哪两件事?为什么“我”不让小兄弟放风筝?事隔二十多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针对学生的复述内容提问,进一步感知全文。)
三、合作探讨
1、以合作学习小组(每组4~5人)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进行组内讨论。教师巡视引导、点拔、补充。
2、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尚未解决的难题在老师的启发下集体解析,深入理解。
3、课件展示部分参考答案。
(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四、深入理解
1、自主品析、研讨。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
2、合作表演。
(通过表演、了解人物,理解内容,为感悟主题做准备)
3、感悟主旨。
⑴ 本文意蕴丰富,可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
⑵ 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
五、课外拓展
1、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
2、练笔(文后练习四)
【精彩片断】
师:自由朗读第3、4段,说说小兄弟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说明他酷爱风筝。
生:“惊呼”、“跳跃”说明他天真活泼。
师:这里还可以看出他热切向往放风筝。
生:“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害怕兄长,软弱,胆小。
生:他做蝴蝶风筝说明他心灵手巧。
生:“多病,瘦得不堪”说明小弟体弱多病。
师:“体弱多病”该怎么办?
生:该多照顾。
生:该多锻练,比如说去放风筝。我爸爸是医生,他说多参加户外活动,能提高抵抗力,对健康有益。
师:大家说得好极了,谁能总结一下小弟的形象特点?
生:天真、活泼、聪明、瘦弱。
生:可爱,……又可怜。
师:为什么说可怜?
生:他身体不好。
生:我觉得最可怜的是他痴迷风筝,却只能“呆看着”,而且“苦心孤诣”制作的风筝却被残暴地毁掉了。
师:说得真精彩,文章越是把小弟写得可怜,就越反衬了“我”感情重负的力量。那“我”在这部分里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古板,连看风筝都认为“可鄙”。
生:粗暴、野蛮、残酷。
生:非常专制,凶神恶煞。
生:我不同意用这些词,因为作者只希望小弟读书,不玩风筝,他是为小弟好。
师:“我”是风筝的毁坏者,更是精神的虐 …… 此处隐藏:130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