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杂谈(《别饿坏了那匹马》阅读理解及答案)
时间:2025-07-01
时间:2025-07-01
〖换个角度看“教学设计”──我从写作中获得的启发·立意:正确、集中、深刻〗
很赞同这样一句话:备课就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就一篇课文而言,我对它的理解就是:备课是以课文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制成成品(即表达)的过程。这个成品便是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它源于课文而有别于课文,是陶器之于泥土,屋厦之于砖块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设计”也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就功能而言,它类似于应用文,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就体裁而言,它类似于散文,题材广泛、形式自由、形散神聚。那么,如何做好这种特殊的文章?我们的备课有没有一种相对具有普适性的模式呢?下面,笔者将尝试从写作的角度来探究这个问题。
任何文章总是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或是抒发一种感情,或是揭示一个道理,反映在文章中就是中心思想,反映在教学设计中就是教学目标。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都是在作者未动笔前就确定好的,同样,在设计教学过程之前我们首先应明确的是教学目标。
深刻。一篇文章对读者的教育意义和影响程度的大小,取决于立意是否深刻,一堂课同样如此。比如《别饿坏了那匹马》,粗略一读,我们首先被文中残疾青年的施爱无痕打动,但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文中的“父亲”、“我”、“碧云”同样可圈可点的,因此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一群普通人美好的心灵”更加深刻。
〖自主与探究共舞 童心与个性齐飞·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情况,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让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情况,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具体表现在:
不同的学生,由于经历上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性心理差异,所体现出来的阅读需求也是不同的。阅读期待的心理指向决定着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决定着学生阅读的是否深入。事实上就是这样,当一本新书或一篇课文呈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生的阅读期待指向是不同的,有的也许是被课文中那“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岸柳飞絮的江南风情”所打动;有的也许是被课文中“英雄人物顶天立地、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所感染;有的也许是被课文中“诗词歌赋、寓言神话的博大精深、丰富内涵”所吸引……
例如: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时,揭题后,我问:“这个课题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学生指出课题像是谁对谁说的一句话,一下子就切中了要害,对呀,到底是谁对谁说的呢?他为什么这么关心那匹马呢?于是,我让他们自己读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找答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自己想要了解或有疑难的问题,从问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捕捉到学生最想了解什么,最需要了解什么。然后通过问题的归类整理,使问题更加规范、系统,从而使阅读的方向明、动力足,突出学生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求知、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的过程。当然我们必须要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的水平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小组讨论怎样“活”起来·精心设计问题,科学安排讨论过程〗
小组讨论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学习形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使小组讨论“活”起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否取得最佳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既能独立思考,又能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抓住课文中能产生分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教《别饿坏了那匹马》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残疾青年以家中有马,让我把马草卖给他,是不是谎言”这个论题展开讨论,学生分成了两大派,展开了激励的讨论。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去质疑〗
陶行知先生曾在武汉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 …… 此处隐藏:128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