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生果”》 教学设计三(我的长佂观后感)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一、教学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品味学习课文的语言。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点题,引出对少年读书生活的回忆。借助一连串的比喻,渲染由回忆带来的愉悦之感。
第二部分,第3~17自然段:记述少年时代的读书作文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18、19自然段:由回忆往昔转到抒发今天的感慨。添上这两段,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更重要的是把作者与读书,作文、读书与体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给人以更多的启迪。
课文的第二部分很长,是全篇的主体内容。这一部分的层次大致如下。
第一层,第3自然段:交代有关的背景情况,讲自己因读书而欢悦的心情。
第二层,第4~12自然段:记述看小画片和上小学时读书作文的情况。这一层又可以分为四个小层。
第一小层,第4、5自然段:看小画片;
第二小层,第6自然段:读真正的连环画;
第三小层,第7自然段:读文化站的图书;
第四小层,第8~12自然段:因读书而提高作文水平,获得荣光,悟出一点写作的道理。
第三层,第13~17自然段:记述上初中读书、作文和创作的情况。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两个小层。
第一小层,第13~15自然段:读大部头小说,作文受到好评,又悟出一点写作的道理;
第二小层,第16~17自然段:学着“创造”,写出小小说并发表,这是因大量读书而得到的果实。
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分析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它使文章中所有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有的以人物为线索,有的以物品为线索,有的以感情变化为线索,本篇充当线索的是书籍(长生果),这条线索非常鲜明,贯穿始终。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分析:本篇作为记事散文,主体部分基本上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作叙述的。下面把有关的语句依次摘出来,从中可见其清晰易辨的特点:
最早的读物……
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
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作文……
上初中后……
我终于开始学着……那是上初中二年级时……
4.本文是怎样突出中心的?
分析:本篇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事情、头绪也比较多,但无不围绕着一个中心——强调读书的重要性,阐明阅读与写作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是平常所讲的“形散神不散”。
集中并不完全等于突出。要想让中心突出,就得有典型的材料。本篇详细记述了两次作文的情况以及从中悟出的道理,揭示读与写的内在联系;学写小说一事,记述得虽然简略(或许这是由于搞文学创作不是中学生必做的事),但作者叙事之后马上附以议论,用力地扣在中心上——“假如不是读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除了选取典型事例,作者在行文中时时注意从不同的侧面去揭示中心,比如:
—-“那时,就是因为酷爱书到了连一片带字的纸头都不放过的地步,我才对文学发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
—“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
—“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我的理解力。”
—“……平常看的那些描写苦闷心境的词全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这样,围绕中心选材,所选的材料有“面”也有“点”,又注意不断地显示中心,本篇散文的中心就既集中,又突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本文是怎样过渡和照应的?其作用是什么?分析:先看过渡。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从“看得津津有味”到“不过瘾”,去阅读“真正的连环画”,这是儿时阅读生活的变化。前后两个阶段的内容,借助这个过渡段,自然地连接起来。第7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的开头,都安排了过渡性的语句,用以连接前后的内容,使结构层次和叙事的条理更为清晰,上下文的联系更为紧密。
再看照应。第一部分里,有“忆及……”的说法标明转入回忆,第三部分则以“至今……”诸语加以照应,如第3自然段中的“欢悦”,第6自然段听“痴迷”“迷醉”“酷爱”,以及后面的“荣光”“如痴如醉”“说不出地高兴”等,前后连成一气。再如,第13自然段中提到“记书中优美的词语”,第 14自然段就有“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之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15自然段结尾与第16自然段的开头,前边提到“创造”,后边紧承此意,两段之间语意和文气连接得十分紧凑,“我终于开始学着‘创造’了”一句既是照应,又是过渡。
作者注重过渡和照应,使文章内容的整体感增强了,眉目也更加清楚。
6.“在记忆的心 …… 此处隐藏:89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