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2025-07-07
时间:2025-07-07
卫鞅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语数日不厌 厌:讨厌、厌恶
B.军既相距 距:通“拒”,相距对峙
C.吾始与公子欢 欢:友好,交好
D.民怪之,莫敢徙 怪:感到奇怪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
B. 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C.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D. 尽破之以归秦;赵亦设盛兵以待之。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商鞅“刻薄”的一组是 ( )
①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
②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③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④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⑥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12.下面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认为商鞅天生是个冷酷无情的人,这从他处罚公子虔、欺骗公子卬、不听赵良规劝几件事上足以得到验证。
B.认为商鞅当初用帝王之术游说孝公,凭借的是虚浮的言论,并非他有真才实学。
C.认为商鞅的著作《开塞》、《耕战》的内容,与他本人的所作所为相似。
D.认为商鞅因变法最终在秦国落得一个车裂的下场,完全是罪有应得。
参考答案:
9.A(厌:满足)
10.B(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A项前一个“因”是介词,作“通过”讲;后一个“因”是副词,作“趁机”讲。C项前一个“者”是助词,起提顿语气的作用;后一个“者”是代词,译为“……的人”。D项前一个“以”是连词,表顺承,不译;后一个“以”也是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11.C(①句说明商鞅善于揣摩君王的心理,进而迎合,为人圆滑。④句说明商鞅言而有信。)
12.D(司马迁并没有否定商鞅变法的意思,只是认为他为人太刻薄才落得一个谋反的恶名。)
13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氏。商鞅年轻时就喜欢研究刑名之学,为魏国相国公叔痤做事,担任中庶子。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以图重整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被侵占之地,于是西去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关系求见孝公。孝公与卫鞅谈话,不知不觉 …… 此处隐藏:90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人生也如跨栏》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