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有效引入“知人论世”的策略(2)
时间:2025-04-28
时间:2025-04-28
课堂上,学生在“知人论世”里品味语言之时能自行设入个人体验,“意”便生在言外,成为萦绕于语言上空的超语言的精神层次了。
七、品尝意味,琢磨情节人物处
文学作品的情节,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展开;文学作品里的人物,也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活动。鉴赏情节与人物,如果离开了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地体会情节、理解人物,更不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因此,就必须放在一定的“知人论世”中去考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减少盲目性,同时还可引导学生运用审美的眼光去进行鉴赏。
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学生在对文本的阅读后对故事内容有了大致了解,但总会生发“杜十娘为什么能积累那么多财富且有从良打算”的疑问,还怀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同情杜十娘,憎恨李甲,学生的认识与理解显然过于单一化平面化。这时需要教师对明代独特社会历史背景做点具体详尽的介绍,“我国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金钱和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严重挑战,根深蒂固的封建门第观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开始动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由宗法伦理向利益驱动转变……”这就能解决学生的疑问。“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奉行一夫多妻制,女子地位低下,通常被视作男人或家庭的附属品……而她‘久有从良之志’的打算和渴望过平凡人婚姻生活的想法都是很天真单纯的,久居青楼的她对社会真相缺乏了解。”学生通过这材料就多了客观的实际,明白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李甲的行为是被允许和默认的,于是学生能对李甲进行客观的评价,文本中的两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立体丰满了许多。
鉴赏文学作品的情节和人物,总是与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鉴赏时,及时进行“知人论世”,这个很重要。
八、激宕回味,升华课堂教学处
一个精彩的课堂结尾会令课堂生色不少,在结课时“知人论世”的拓展和应用,能让学生久久沉浸在无限的趣味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自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愚溪诗序》一文,学生进行了文本内容的探究,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已经到了一定高度,为了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一层,教师可以这样引述:“公元八0五年,柳宗元等人入主朝廷,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之事。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这场运动只维持了一百四十六天,便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下去。李纯上台后,柳宗元因执著地追求理想而被贬到永州做司马。皇帝御笔一挥“必须老死在这里”,就将他贬到永州这个天然的大监狱,个体生命发生巨大逆转。环境的恶劣,习俗的迥异,方言的障碍,使柳宗元在肉体上和精神上受到严重摧残,使他倍受孤独寂寞,非常痛苦。人生有价值的东西遭压抑,生命沉沦,被弃感、被拘囚感和生命荒废感陡然而生。在孤寂中无人交流,他只好与自然山水对话。为了排遣淤积在心中的愤懑不平,柳宗元写了一组寄情于山水的诗,于是诞生了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永州八记’,诞生了《愚溪诗序》。在美丽文字的背后实际上饱含着悲凉,悲愤,激越悲壮,饱含着悲剧精神。”
教师在学生的情绪高涨时,以“知人论世”再助推一力,让学生的理解从感性的层面上升到理性的层面。
“知人论世”的适时拓展与应用,能优化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体现了对文学作品研读主体、课堂学习主人——学生的尊重,维护他们对文本相关学习资料的知情权,开阔视野;适时的“知人论世”,阅读教学才能走出“传授性教学”和“思维定势教学”的传统领地,真正实现学生的能力提高与个性发展;适时应用和拓展“知人论世”,能增学生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和探究能力,增添课堂的语文味和语文学习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