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记》阅读答案

时间:2025-05-14

传神记

[宋] 苏轼

传神之难在目。顾虎头①云:“传形写影,都在阿堵②中。”其次在颧颊。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目与颧颊似,余无不似者。眉与鼻口,可以增减取似也。传神与相③一道,欲得其人之天④,法当于众中⑤阴察之。今乃使人具衣冠坐,注视一物,彼方敛容自持,岂复见其天乎!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鼻口。虎头云:“颊上加三毛,觉精采殊胜。”则此人意思,盖在须颊间也。优孟学孙叔敖抵掌谈笑,至使人谓死者复生。此岂举体皆似,亦得其意思所在而已。使画者悟此理,则人人可以为顾、陆。吾尝见僧惟真画曾鲁公,初不甚似。一日,往见公,归而喜甚,曰:“吾得之矣。”乃于眉后加三纹,隐约可见,作俯首仰视眉扬而頞蹙者,遂大似。

[注] ①顾虎头:晋代画家顾恺之。②阿堵:晋代俗语,意为“这个”。③相:相面,看相。④天:指人的天然神情、气概。⑤众中:平常生活中。

1.“优孟学孙叔敖”说的是楚相孙叔敖死后,伶人优孟穿戴了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神态和孙叔敖一模一样。苏轼引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试另举文中一例加以分析。(5分)

2.苏轼认为如何才能达到绘画的神似?请举文中一例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苏轼为了说明绘画传神不必“举体相似”,只要抓住并画出最能表现物象精神所在的个性特点就行。如苏轼让人把他投影在墙上的脸颊描摹下来,“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由此可知,只要绘画抓住物象的主要特征,自然之气就油然而生了。

2.苏轼认为“法当于众中阴察之”,就是绘画者要对客观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力求准确地捕捉住最能表现客观事物精神和生命的特点。他举“僧惟真画曾鲁公”的例子就是为了说明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是何等的重要。

《传神记》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