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文——爱莲说陋室铭课内外对比阅读
时间:2025-05-14
时间:2025-05-14
中考必备古诗文爱莲说陋室铭的链接题,附答案及译文。
《陋室铭》、《爱莲说》中考试题链接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镉《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运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
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淡笑有鸿儒 (2)花之隐逸者也 ....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 ....
C.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5.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 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 表达自已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2分)
16.两篇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二)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⑥,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⑦可用而不用,固⑧斯焉而取⑨斯。
——李绅《寒松赋》
注释:①芊眠:茂密状。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③盘簿:牢固状。④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⑤叶:相合。⑥隆:高。⑦谅:确实。⑧固:鄙视。⑨取:取法。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②穹石盘簿而埋根 而 ..
③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亵 ④甘冒霜而停雪 停 ..
10.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11.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12.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分)
(三)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中考必备古诗文爱莲说陋室铭的链接题,附答案及译文。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1)【乙】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
(2)(3)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
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1)本:根。(2)体:体悟。(3)虚受:虚心接受。(4)实:充实,充满。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可爱者甚蕃( ) (2)陶后鲜有闻( ) ..
(3)贞以立志( ) (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 ..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19.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4分)
< …… 此处隐藏:421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上一篇:XP系统进程优化方法
下一篇:苯乙烯精馏过程新型高效阻聚剂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