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趋势研究(2)
发布时间:2021-06-08
发布时间:2021-06-08
2012年(第2卷)第13期
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物质为载体,它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体育场地、体育器械以及其他的体育设施是校园体育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是能否使的校园体育活动顺利进行的教学依据,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从事体育活动的欲望,对于学校体育氛围的形成和校园体育文明的传承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3.2 建议
(1)积极探索体育课程改革的新路,把体育隐性课程纳入到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之中,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完善学校体育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2)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中西部地区推行体育课程改革时,必须加强隐性课程中的物质文化要素的开发,因为在这些地方教育经费仍比较短缺,体育硬件设施跟不上,在较短的时期难以改观,我们必须因地制仪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各自的地理环境优势,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巧妙的设计制造各种器材设施,为推进课程改革提供物质保证。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基本保证。
(4)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使校园体育文化化,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广泛、快捷的传递体育信息、知识。“我们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适应新课程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必须以体育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优化校园体育环境资源,加强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与涉及。
(5)全面重视和开发校园体育隐性课程,增进学生体育健康意识,提升学生体育鉴赏能力,发挥学生体育主动意识,体育隐性课程的实施可以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双重的影响,我们要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化解或消除消极的影响,要充分考虑到校园文化、管理体制、办学思想等对学生的影响,努力做到以优美健康的环境熏陶人,以良好的思想引导人,以适宜的制度规范人,以高尚的情感感染人。
综述
2002:12 ̄22.[3]毛振明,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
学出版社,2004:139.[4]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5]苏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
2003(7).
[6]姚蕾,等.我国体育隐蔽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J].体育科学,
2001(4).[7]于晓东.开发体育隐性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北京体育大
学学报,2003(2).[8]杜国如,等.试论体育显性课程与体育隐性课程的关系[J].体育
科技,2002(4).[9]何玉海.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J].教育理论与
实践,2004(2).[10]马万凤,等.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J].北京体
育大学学报,2003(7):25~28.[11]王满福,魏烨.美美与共:全球化背景下中西体育文化的共生
[J].成都体育学报,2007(2):33~35.[12]杨建华.高校开展荷球运动的可行性研究[J].郑州牧业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5(3):233~234.[13]马襄城.荷球的运动特征及其社会价值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09(10):45~48.[14]常清臣.浅谈在学校推广和普及荷球运动的价值性[J].科技信
息,2007(7):158.
[15]沈逸飞.国际荷联秘书长克拉夫特说:荷球也要从娃娃抓起
[EB/OL].http://www.shaoxing.com.cn/tiyu,2011-10-26.[16]马襄城.荷球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及其发展策略[J].河南
教育学院学报,2009(12):76~79.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武汉:湖北教育
出版社,2002:29 ̄32.[2]姚蕾.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上接87页)
才,它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对世界宣传了美国的篮球,而且还圆了世界各国篮球天才们的“NBA梦”;既让NBA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又为世界各国培养了优秀的篮球运动员,还提高了世界篮球运动的整体水平。日本的福原爱一直在中国训练和比赛,现已是当今世界女子优秀运动员。中国乒超联赛要办成“世界性”超级职业联赛,让中国成为所有世界乒乓球运动员实现自己梦想的大舞台。2.4 乒乓球运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我国现行的体育制度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专业运动队归各地体育局主管,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这种安排使运动员较少受到外界干扰,得以在一个相对单纯环境中专注于本职,不失为人性化的制度。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现有的体制下,人才培养模式明显暴露出弊端:高淘汰率造成的资源浪费;“金牌中心”造成的运动员能力培养与价值认同问题;半军事化管理造成的“人身依附问题”;片面发展造成的运动员素质不高。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体现
在对运动员的培养方式上,就是要着手改变当前专业运动旧有的培养模式,改变运动员培养片面化、对运动员的价值认同绝对化、工具化,忽略运动员全面发展和非竞技价值的现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梁宏达,夏娃.鲁能乒校放飞期望的风筝[J].乒乓世界.[2]梁宏达.东亚轴心引领世界乒坛[J].乒乓世界.[3]陈启湖.对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9,16
(2):100.[4]兰彤.论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和谐发展[J].沈阳体育
学院学报,2009.
[5]熊晓正,邹月辉,刘媛媛.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
经验[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6]王柯.“一支独大”的中国乒乓球发展策略探析——基于第
51届鹿特丹世乒赛的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1.
上一篇:2012年期货市场教程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