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歌中的日本佛教意识
时间:2025-04-21
时间:2025-04-21
郭沫若诗歌中的日本佛教意识
第18卷第4期
2005年7月重庆教育学院学报JoumZofChongqingCollegeofEductionV01.18No.4Jul.2005文章编号:1008—6390(2005)04—0044—03
郭沫若诗歌中的日本佛教意识
靳明全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本文对郭沫若早期诗歌与日本佛教意识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日本佛教的涅榘意识、怜悯
众生、以和为贵、内心自悟等意念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影响很大。郭沫若诗歌中的日本佛教意.i7,-b他留学日本并以日本文化为诗歌创作的观照相关,也与他自幼喜爱唐诗相关。
关键词:郭沫若诗歌;日本佛教;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
自镰仓时代(1192—1333)起,日本佛教陆续出现了以
武士和农民为主要信徒的净土宗、净土真宗、时宗、日莲宗,
并从宋朝传人禅宗(临济宗、曹洞宗),其中,净土真宗、日莲
宗最具日本民族特色,对后世影响较大。为争取下层社会
的广大的农民和渔牧民入教,净土真宗主张他力解救的“净
土门”,强调依靠佛菩萨的“他力”拯救解脱。他们把怜悯
众生看作是人类最重要的品质。这一点,对留学日本期间
的郭沫若的诗歌创作颇有影响。在诗剧《棠棣之花》中,郭这正如他在《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文中所说的:要具有“为救四海的同胞而杀身成仁的那样的诚心,把自己的智能发挥到无限大,使与天地伟大的作用相比而无愧,终至于于神元多让的那种崇高的精神”,才可能“放射永恒的光,往无穷永劫辉耀着去”。日本第一个组织完备的政府——圣德太子的政府促进了日本佛教的发展。圣德太子在其亲自制定的《十七条宪法》第一条中,规定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就是佛教的“以和为
贵”12J‘‘以和为贵”作为日本佛学的主要内容,是把“和谐”
作为人们社会实践和行为活动的准则,也是日本人处理人沫若通过聂荽之口,唱出了拯救下层社会人民脱于苦难的愿望。
苍生久涂炭,/十室无一完。/既遭屠戮苦,/
又有饥馑患。
饥馑匪自天,/屠戮咎由人。/富者余粮肉,/
强者斗私兵。
侬欲均贫富,/侬欲茹强权?/愿为施瘟使,/
除彼害群遍!际关系的重要价值取向。日本佛学中的“以和为贵”精神在郭沫若早期诗歌中有所表现。例如《晚步》:松林呀!你怎么这样清新!/我同你住了半年,/+k也不曾看见/这沙路儿这样平平!/两乘拉货的马车从我面前经过,/倦了的两个车夫有个在
唱歌。/他们那空车里载的是些什么?/海潮儿应
声着:平和!平和!
空气清新,傍晚踏步在平整的路面,呈现出“和谐”的氛
围。两乘马车路过,两个车夫唱着歌,车轮咕咕声,车夫歌
声、旁边的海潮声相互呼应:平和!平和!这首诗展现出一
幅“和谐”的画面,诗人置身“和谐”画面之中,感到上下和
睦,事理自通,这也是日本佛学“以和为贵”的形象写照。诗人在诗剧中还通过聂荽之口,喊出了类似的愿望:“我想此刻天下底姐妹兄弟们一个个都陷在水深火热之中,假使我们能救得他们,便牺牲却一己底微躯,也正是人生底无上幸福。”¨1拯救下层社会的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对于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来说,已不是一种幼稚的慈善心理反映,而是经过“佛教他力拯救解脱说”的熏陶后形成的较成熟的佛学观,
收稿日期:2005—03—06
作者简介:靳明全(1950一),男,重庆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 44
万方数据
上一篇:浅谈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下一篇:行政事业单位支出经济分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