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
时间:2025-02-23
时间:2025-02-2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 蒋龙元
概念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 病变斑块不稳定,继而斑块破裂,引起 不完全或完全性堵塞性血栓急性病变, 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流量减少的一系列病 理生理过程的临床综合征。
类型及特点
临床表现:不稳定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 死(AMI)及心脏性猝死(SCD)
特点:发病急、变化快、死亡率高、可救 治 急性胸痛占多数
ACS的分类
ACS的分类的演变80年代以前:透壁性与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80-90年代:Q波与非Q波心肌梗死;
90年代以后: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的不稳定冠脉疾病;
ACS的分类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Non ST↑
ST↑
UAP
NSTEMI
STEMI
NQMI
QWMI
发病机理1)斑块因素:(1)斑块本身的特点
(2)斑块内脂肪核心成分:(3)纤维帽结构减弱和变薄:
发病机理2) 血栓作用:
斑块破裂或溃疡面及暴露的内膜下层具有高 度的致血栓作用 斑块中巨噬细胞产生组织因子,是凝血酶形 成的强刺激剂 斑块和内膜下层的胶原是最强的血小板激活 物质 共同的通道是激活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 体(GPⅡb--Ⅲa受体)形成血小板聚集
发病机理3 ) 冠状动脉血栓与ACS
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冠状动脉堵塞 根据堵塞程度、部位、持续时间不同其 临床表现也不一: 较稳定堵塞性血栓→引起急性Q波性心肌梗 死; 非堵塞性血栓→根据心肌缺血时间长短及严 重程度可出现: 不稳定性心绞痛 非Q波性心肌梗死
斑块破裂因素
四高一抽:高血压病、高血糖(糖尿病) 高血脂、高体重(肥胖)、抽烟 有关因素: (1) 炎症——斑块裂处、活化T淋巴细胞积聚、活化T淋巴细胞 释放或激活巨噬细胞(为稳定斑块6~9倍)
(2)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不稳定斑块处40%的新生内膜增生(3) 血栓形成——富含血小板血栓,血栓形成又与高凝因子, Tc↑,纤维蛋白原,纤溶损伤,感染有关
(4) 血管收缩——5-羟色胺(5-HT) 、血栓素 A2(TXA2)(5) 遗传因素
ACS诊断
临床表现 心电图– ST段压低>0.5mm – ST段抬高>1.0mm
– T波倒置
酶学指标
诊断 Ⅰ
病史1、胸痛特点 2、CAD既往史 3、性别 4、年龄 5、危险因素
诊断 Ⅱ 临床表现 Ⅰ 1、典型缺血性心脏疼痛 静息性AP(>20min) 新近发生严重AP(发病时间2个月内) 恶化性AP 2、不典型缺血性心脏疼痛 静息性疼痛 上腹痛 初发的消化不良 胸部刺痛(22%) 逐渐加重呼吸困难 胸部触痛(7%)
诊断 Ⅱ临床表现 ⅡUA-AP四种临床状况 1、恶化劳累性AP:原有SAP,一个月内发作频
率 、程度 、时限 、诱因变化、NG疗效 2、初发劳累AP:一个月内发生AP,较轻负荷 诱发 3、静息性AP(包括变异性AP) 4、继发性UA:如贫血、甲亢、感染、心律失 常等诱发AP
诊断 Ⅲ
体格检查
目的:排除 (1)非心源性疼痛; (2)非缺血性心脏病(心包炎、瓣膜疾病); (3)心外原因(气胸痛)
诊断 Ⅳ Ⅰ 静息ECG-诊断ACS关键 1、如何做ECG: 发作/症状时做静息ECG 症状消失时再做ECG 与过去ECG对照 从中筛选或排除心包炎、肺梗死、心肌病等 2、如何分析ECG: ST移位或T波改变是ACS最可靠ECG标志,2个或2个以上ST段上移 >1mm(胸导>2mm)提示CA闭塞致透壁性缺血; 持续ST上移: MI进展标志 短暂ST上移: 变异性AP特征 ECG正常,但症状可疑不能排除ACS(5%)T波改变; 胸前导联“冠状T”:LAD严重狭窄
心电图
诊断 Ⅴ心肌损伤的生物学标志物1、心肌肌钙蛋白T/ I(CTnT/CTnI) 肌钙蛋白有3种: CTnT-心肌 CTnI-心肌 CTnC-骨骼肌 肌钙蛋白:CTnT/CTnI比值: >5 为ACS >3.9 为UA 3.8 为混合性① 基因编码不同,独特氨基酸序列的单克隆抗体; ② 1/3~40%CK-MB正常的UA者CTnT/CTnI↑,新的“金标准”;
诊断 Ⅴ③ AMI发病3~4h后 CTnT/CTnI↑持续1~2w; ④ UCAD发病后3~4h cTnT/cTnI↑峰值12~24h持续增高4~5d ⑤ cTnI特异性>cTnT (cTnT正常值<0.1 g/L)
2、 CK、CK-MB (峰值>正常值上限2倍为异常) 3、纤维蛋白原/D-=聚体, c-RP(正常<10ng/L) (非特异性炎症活动的敏感指标) 4、肌红蛋白(MG) 2h出现 4-8h高峰 持续<24h
诊断 ⅥUCG作用: (1) LVEF:是ACS重要预后变量 (2) 缺血时,LV壁暂时局限性 运动↓或消失
诊断 ⅦCAG(冠脉造影)TIMI临床标准:(四级) 0 级 (无灌注) 1级(渗透而无灌注)
2 级 (部分灌注)3级(完全灌注)作用: (1) 提供有无CA疾病及严重性,“金标准” (2) LVEF
ACS诊断
ACS是一种中间状态;对此类患者难于立即判断预后;
UAP和MI初诊时难于鉴别;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 65岁以上),发生心 肌梗死或死亡的危险增加;
缺血发作越频繁,持续时间越长,危险性越大;
急性冠脉综合征分类与危险评估胸闷不适/胸痛 早期心电图评估 急性 冠脉综合征 ST段抬高ACS或 新出现的LBBB 高危 静息性胸痛 生物标志+ ECG-ST高危 持续自发性胸痛 生物标志+ 持续(>24h) ECG-ST
非心源性因素
非ST段抬高ACS
中危 心绞痛伴有 生物标志+/发作性短阵 ECG-ST UA
低危 心绞痛 生物标志无ST-T改变
STEMI
NSTEMI
…… 此处隐藏:402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上一篇:江苏二级基础及VFP考试大纲
下一篇:虚拟仪器测试仪器从硬件到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