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台港文学专题(11)
发布时间:2021-06-08
发布时间:2021-06-08
和西方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的产物。
新中国的成立,使香港文学与内地文学的联系暂时中断,香港文学开始走上相对独立的
发展道路。右翼文人成为第三波南来作家,他们在美国的支持下,掀起了美元文化思潮,鼓吹反共文学。而留港的进步作家也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50—60年代在香港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是徐讦、张爱玲、唐人的小说创作。50年代中期,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港兴起;通俗文学崛起并蔚为大观,包括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
70年代以后,香港文学环境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都市文学。文学创作全方位发展:通
俗文学不断发展(言情小说突飞猛进,武侠小说走下坡路)。
80年代,香港文学社团不断涌现,以香港作家联会影响最大。回归给香港文学带来了新
的契机和挑战,两地的频繁交流也推动了双方文学的发展。
第二节 刘以鬯的“实验小说”
一、作者简介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字昌年,1918年12月7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大学毕业后先 二、《酒徒》:反传统特征和现代主义精神
(一)传统小说和意识流小说的混合物:
小说分成了两个部分:
幻象,构成虚幻情节。 后在上海、香港从事编辑工作,迫于生计开始写作小说,著有小说集《天堂与地狱》(1951年)、《寺内》(1977)、《1997》(1984)、《春雨》(1985),长篇小说《酒徒》(1963)、《陶瓷》(1979),论文集《端木蕻良论》(1977)、《看树看林》(1982)、《短绠集》(1985)等。 其外部结构以主人公的“醉—醒—醉”、“现实—梦幻—现实”的循环形式进行,从而把 一是主人公“醒”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构成写实情节。二是主人公“醉”时的幻觉和
(二)诗和小说的混合物:
作者为表现万花筒似的幻觉和幻象,发泄如火山爆发般的激烈情绪,便采用了跳跃性的
和抒发性的诗的语言和诗的形式。
(三)小说的内在结构:
主人公与麦荷门、莫雨的关系构成事业线索;主人公与张丽丽、杨露的关系构成爱情线
索。而这两方面正是现代社会和人的具体体现。他们之间的所有矛盾一次比一次沉重地把主人公推向绝境。
是一位曾被称为“鬼才”的教授作家,浙江慈溪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并继续就读研究生,1936年赴法国留学,得巴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孤岛时期”滞留 第三节 徐訏(1908-1980)
上一篇:《儿科学》试题(含答案)
下一篇:运维面试题